常年期第二十四主日
伯多祿跟隨耶穌,卻誤解了目標
面對一個我們希望跟隨的人,可能我們會問一個問題就是:你想把我們帶到哪裡去?
在加里肋亞湖邊,當耶穌邀請他們:「跟隨我!」(谷1:17)的時候,門徒們忘記了問耶穌這個問題。他們好像被耶穌的話語和目光所迷住,立即放下漁網、父親和傭工,去跟隨了耶穌,沒有目標,沒有發問,故後來產生了誤會。他們以為自己選擇了一個成功的人做導師,可是結果卻是一個被判刑的、沒有能力從十字架上下來的人。
決定接受邀請,開始旅程,這取決於給我們提供的目標是什麼、給我們動力是什麼、經濟能力、我們的興趣。實際上耶穌向願意追隨他的人們曾給予建議:「你們中間誰願意建造一座塔,而不先坐下籌算費用,是否有力完成呢﹖」(路14:28)
公元110年,安提約基雅的依納爵被押往羅馬,在前往殉道之前,他從羅馬寫信給基督徒團體說:「現在我開始成為門徒」。作為主教,他在敘利亞的教會投入了多年;然而,只有在那個時刻,在通向殉道的路上,他開始感覺到自己是一個門徒。 他確定自己不會弄錯:正在與師傅一起走向逾越。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說話;
「只有當我追隨基督的足跡時,我的步伐才是堅定的。」
讀經一 (依50:5-9a)
吾主上主開啟了我的耳朵,
我並沒有違抗,也沒有退避。
我將我的背轉給打擊我的人,
把我的腮轉給扯我鬍鬚的人;
對於侮辱和唾汙,我沒有遮掩我的面。
因為吾主上主協助我,因此我不以為羞恥;
所以我板著臉,像一塊燧石,因我知道我不會受恥辱。
那給我伸冤者已來近了。
誰要和我爭辯,讓我們一齊站起來罷!
請看!有吾主上主扶助我,誰還能定我的罪呢?
當我們將我們的判斷與天主的判斷一起比較時,我們意識到彼此有巨大的差距。如何解決可能將生命指向短暫的判斷? 如何使它們與上主的判斷一致?
在舊約中,天主很早就教導祂的子民一種新邏輯。祂讓人們知道,天主所偏愛的不是偉大,而是渺小。祂從萬民中揀選了以色列,不是因為他們最強大,而是因為他們最微不足道(申7:7);天主揀選了達味,因為他是葉瑟最小的兒子(撒上16:7)。不過在聖經中,沒有任何地方比依撒意亞先知書中著名的「上主僕人」之歌對這個理念表達的更加清楚。
就這位僕人,我們在主的受洗節已經講到過。今天的讀經再次介紹給我們這個神秘的形象。這是一個被傷害、被欺凌欺、被侮辱的,失敗的人;但是天主並沒有把他拋棄給敵人,而是榮耀他,給予他成功,向普世昭示他是正義的。(8-9).
我們很難確定,先知是不是在指一個特定的人,或者只是以象徵性語言講述被敵人暴力摧殘的以色列。但是,我們可以肯定的是,初期基督徒在這個形象中看到了他們的老師,納匝肋的耶穌,他被與他同時代的宗教和政治領袖們折磨、打敗,但是卻受到天主的認可,通過復活讓他成為永遠的、真正的勝利者。
讀經二 (雅2:14-18)
我的弟兄們,若有人說自己有信德,卻沒有行為,有什麼益處?難道這信德能救他嗎?
假設有弟兄或姐妹赤身露體,且缺少日用糧,即使你們中有人給他們說:「你們平安去罷!穿得暖暖的,吃得飽飽的!」卻不給他們身體所必需的,有什麼益處呢?信德也是這樣:若沒有行為,自身便是死的。也許有人說:你有信德,我卻有行為;把你沒有行為的信德指給我看,我便會借我的行為,叫你看我的信德。
不是果實讓樹木成長,但是,如果樹木不結果實就如同死了一樣。雅各伯告訴我們,信德也是如此,如果沒有果實也不過是死的。
雅各伯指的果實,不是禮儀實踐,或者聖殿的隆重儀式。他已經澄清,「純潔而無瑕」的信仰在於幫助孤兒寡婦(雅1:27),在於尊重窮人和踐行慈善(雅2:1-13)。今天的讀經更加具體地重新提到這個話題。如果有兄弟姐妹缺衣少食,那麼最實際具體的行為就是馬上幫助他,否則所謂信仰不過是自欺欺人。
如果信仰僅僅停留在祈禱虔誠、神學研究和對啟示真理的宣誓,那麼許多沒有認識基督的人,他們生活良善,關懷窮人,幫助急需,可能被認為是沒有信仰的人。但是,耶穌基督的聖神並不是被封閉在教會體制內,祂的行動是自由的,祂也賜予非基督徒靈感和生命,感動每一個人敞開自己,關懷他人。任何接受聖神推動的人,即使沒有意識到,但是他已經行走在信仰內,正在追隨基督的腳步。
福音 (谷8:27-35)
耶穌和他的門徒起身,往斐理伯的凱撒勒雅附近的村莊去;在路上問自己的門徒說:「人們說我是誰﹖」
他們回答說:「是洗者若翰;也有些人說是厄裡亞;還有些人說是先知中的一位。」
耶穌又問他們說:「你們說我是誰﹖」伯多祿回答說:「你是默西亞。」
耶穌就嚴禁他們,不要向任何人談及他。
耶穌便開始教訓他們:人子必須受許多苦,被長老、司祭長和經師棄絕,且要被殺害;但三天以後必要復活。耶穌明明說了這話。
伯多祿便拉他到一邊,開始諫責他。耶穌卻轉過身來,注視著自己的門徒,責斥伯多祿說:「撒殫,退到我後面去!因為你所體會的,不是天主的事,而是人的事。」他遂召集群眾和門徒來,對他們說:「誰若願意跟隨我,該棄絕自己,背著自己的十字架,跟隨我,因為誰若願意救自己的性命,必要喪失性命;但誰若為我和福音的緣故,喪失自己的性命,必要救得性命。」
在瑪爾谷福音所介紹的耶穌,是一個經常行走著的耶穌,追隨他的門徒們也在他後面行走。從一開始,門徒們就意識到他們追隨的是一個非普通的人物。他們總是關心人們對他們的看法,對人們的稱讚很敏感,很高興人們像他們一樣分享他的成功。然而,他們與老師共同生活過數月之後,卻仍然未能掌握到老師的真實身份。
在這部福音的前幾章,很多次談到,人群和宗徒們詢問:他是誰?這個有能力驅逐魔鬼(谷1:27),行使奇跡,甚至讓大海服從命令的人(谷4:41)……他到底是誰?
從今天的讀經開始,我們進入瑪爾谷福音的核心,耶穌要揭示奧秘,回答人們提出的問題,昭示他的真正身份。
事情發生的地點是斐理伯的凱撒勒雅(27-30)。這是大黑落德的一個兒子,斐理伯的封地,位於以色列版圖最北邊,是他的王國的首都。居民大部分是異教徒,可能是這種原因讓耶穌離開加里肋亞湖周圍的城市和村莊,而來到這裡。為了宣告救恩屬於所有的人民。
我們已經走到馬爾谷福音的一半,那麼我們可以認為耶穌對門徒們的培訓應該也走了一半。
在路上耶穌問了門徒們兩個問題,第一個很簡單:人們說我是誰?第二個較具挑戰性:你們說我是誰?
流傳在人們中間對第一個問題的回答,瑪爾谷已經列舉了很多: 「因為耶穌的名聲傳揚出去,黑落德王也聽到了。有人說:『洗者若翰從死者中復活了,為此這些奇能才在他身上運行。』但也有人說:『‘他是厄裡亞。』更有人說:『他是先知,好像古先知中的一位。』黑落德聽了,卻說『是我所斬首的若翰復活了!』」(谷6:14-16)
這些都是人們對耶穌的看法,但是耶穌更加希望知道門徒們對他怎麼看。他們是不是看到了更多還是像大眾一樣﹖
幾天前耶穌曾經嚴厲地譴責過他們:「為什麼你們議論沒有餅了﹖你們還不明白,還不瞭解嗎﹖你們的心仍然遲鈍嗎﹖你們有眼看不見,有耳聽不見嗎?」(谷8:17-18)他們那時還沒有能力認識耶穌的真實身份。
今天,我們得到一個驚喜:在討論了流傳在人群中的看法之後,伯多祿表現出他的領悟力,他以全體宗徒的名義宣告:「你是默西亞」、是基督!先知們宣講了很多、人們期待了已久的救世主。
再也難以找到另外一個更加適合的稱呼了。
瑪竇福音還記載了師傅對他的表揚:「約納的兒子西滿,你是有福的,因為不是肉和血啟示了你,而是我在天之父」(瑪16:17)。
但是在伯多祿的回答之後,耶穌叫他沉默。耶穌還不希望把他是默西亞的身份撒播開來(27-30),因此暫時保密非常有必要。而且伯多祿只是在形式上說出了準確回答,但實際上在他頭腦中設想的內容完全是錯誤的。他仍然認為耶穌即將在世上開啟天國,將要通過強大的武力和奇跡獲得勝利。他確信耶穌會取得圓滿成功,這也是其他門徒的觀點。儘管他們已經理解的比人群更多,卻被吸引到評估基於所取得成功的生活結果的心態中。 他們還沒有意識到,從一開始,師傅就認為這是一種強制性的建議,即把握權力並將自己表現為這個世界的統治者(瑪4:8-10)。.
他們完全誤會了耶穌的成功,現在是時候矯正這個危險的錯誤。耶穌需要澄清他的旅程目標是什麼,解釋天父如何在他身上實現的救恩工程。
瑪爾谷福音書是寫給羅馬的基督徒團體,他邀請他們檢視引領他們相信基督的理由。伯多祿錯誤解了,其他十一個宗徒也誤解了,這同樣也是基督徒團體的困難。信仰宣誓是正確的,但是我們需要反省:在這個正確的形式之後,天主的真實形象是怎麼樣的?生命的含義是什麼?
讀經的第二部分(31-33),耶穌開始教導他們,人子應該受很多苦難,將不是人們期望的成功,而是失敗,他將被反對他的人們釘死。他前往耶路撒冷不是把他的敵人打得狼狽逃竄,而是為他們奉獻出自己的生命。
他開始教導:瑪爾谷這句話有些讓我們不安,有些失望,就好像在一個學年已經過了一半期間,一門課程馬上就講完了,可是又要從頭再來,因為學生完全沒有領悟。
門徒們根本不能理解,也不能接受耶穌付出自己的生命。他們不是為了這個而拋棄家庭、漁船跟隨耶穌。難道他要把他們帶向失敗和毀滅嗎?
耶穌沒有收回自己的話,而是兩次重複:「人子將要被交在人手中,為人所殺;被殺以後,過了三天,他必要復活」(谷9:31);「看,我們上耶路撒冷去,人子要被交于司祭長和經師;他們要定他的死罪,要把他交給外邦人;這些人要戲弄他,唾汙他,鞭打他,殺害他;但三天以後,他必要復活」(谷10:33-34)。
第二個宣告更加讓人心寒,因為他詳細列舉了細節,造成沉重壓抑的氣氛。他指出六種行為:定他的死罪、把他交給外邦人、戲弄他、唾污他、鞭打他、殺害他,這些組成人對贈予救恩的上主的回答。但是,他在「三天後要復活」(谷10:34)。這將是天主的工作。
根據人類的邏輯,面對如此悲劇不可能平靜如常,因此伯多祿才阻止耶穌。這不是因為害怕犧牲,我們知道他說過在必要的時候,隨時準備好付出自己的生命(若18:10),但不是為了失敗而付出,而是為了勝利。他們拋棄一切,投身於耶穌,不能是為了一個荒謬的計畫,不能眼看著走向失敗,因此他試圖說服老師改變主意。
耶穌對伯多祿這個企圖阻礙他腳步的嘗試給予非常嚴厲的回答:「撒旦,退到我後面去!」。不是讓伯多祿離開,而是讓他回到正確的道路上。這句話的原意不是「滾開」,而是「跟在我後面」、「在我要去奉獻生命的時候,你要跟隨我。」
伯多祿的錯誤是走在老師的前面。他依靠自己的宗教信念,覺得應該指點道路。而耶穌邀請他回到自己的位置:後面;跟隨老師的腳步。耶穌叫他「撒旦」,因為以人的思維方式思考,使得他的眼界受到限制,沒有能力理解天主的計畫(智2:21-22),反而成為撒旦的工具,他對老師提出的建議與天主的選擇相反。
在譴責了伯多祿之後,耶穌召集群眾(34-35)。這個場景比較突然,前面從來沒有提到跟隨他們來的有很多人。瑪爾谷在這裡考慮到他自己的基督徒團體。他希望把耶穌提出的嚴肅問題放在每一個願意跟隨耶穌的人面前。這個條件沒有讓步,不能討價還價。它只能是被接受,或者被拒絕。
這個沒有妥協和商量的根本選擇包含三個命令:「棄絕你自己、背起十字架、跟隨我」。
「棄絕自己」:意味著不要再糾纏於思考你自己!
這與這個世界的邏輯完全顛倒。人心深刻地傾向於「為自己著想」,把個人利益放在中心,一切都考慮到自己的好處,而對他人的利益置之腦後。對於選擇追隨耶穌的人,首先就被要求走出自私,放棄做事情圍繞自己利益考慮的習慣。
有能力放棄自我中心的門徒,不要求自己的善行獲得獎賞,甚至不考慮未來在天堂的榮耀,只是無償地愛,無償的付出,僕像天主一樣。
「背起十字架」,不是指耐心對待生活中大大小小的犧牲,也不是讚賞以苦痛為工具賺取天主的喜歡。基督徒不尋求痛苦,而是尋求愛。
十字架是給奴隸的酷刑,是沒有自由的人承受的刑罰。選擇十字架,也就是選擇成為他人的僕人,成為為他人服務的人,像耶穌那樣,如斐理伯書中著名的話:「他使自己空虛,取了奴僕的形體,與人相似,形狀也一見如人;他貶抑自己,聽命至死,且死在十字架上」(斐2:7-8)。
通過耶穌,天主表示出來不屬於自己,而是成為人類的僕人。
十字架是天主愛的標記,是祂為了人類而徹底付出自己的標記。背起自己的十字架跟隨耶穌,意味著讓我們自己像耶穌一樣,自由地為他人服務,甚至殉道。
「跟隨我」,不是說把耶穌當做榜樣,而是分享耶穌的選擇,分擔耶穌的計畫,像他那樣、和他一起,為了人類的幸福付出自己的生命;和他一起面對不被理解,和他一起放棄自我,承受被拋棄和失敗,一起感受死亡。如此選擇,你的命運將不是毀滅,而是獲得永生;為了達到永生,我們需要經過死亡。(31)
讀經的最後部分(35),耶穌用一句智慧格言解釋自己的要求。
如果一個人獲得了全世界的統治權,掌握了一切知識、錢財、權力、榮耀和享受,可是卻傷害了自己的靈魂,摧毀了自己的生命本質,這對他有什麼意義呢?他獲得的一切,他的一切成功,都是短暫的,都不是他生命本質的需求。「你看,智者死去,愚昧者也同樣沉淪,他們都將自己的財產遺留給別人。他們雖然曾以自己的名號,給一些地方命名,但是他們永久的住宅,萬代的居所卻是墳塋」(詠49:11-12)。
只有把自己的生命贈出的人,才會獲得永遠的價值。
在天主進行最後審判時,將要為每一個人的一生估價,那些沒有與基督一起背負十字架的人,要承受永遠的失敗,將要明白如何浪費了耶穌曾經提供的機會。
關於耶穌身份的討論今天仍然在繼續。沒有任何人否認,他無可匹敵的改變了人類歷史,但是這對於成為他的門徒是不夠的,欣賞耶穌並不等於成為耶穌的門徒。
門徒們被嚴格地要求不宣揚他的身份。如果我們不能在今天福音的指示下明白什麼是基督徒的真正意義,耶穌也會嚴格地要求我們保持沉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