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週五 耶穌苦難
戰勝死亡的大愛
過去在宣講耶穌在十字架上的苦難時,時常特別強調殘酷的一面。從這樣的宣講中,產生了一些藝術上的表達和虔誠的敬禮,比如殘酷的鞭刑,耶穌在十字架重擔下跌倒,以及凶殘士兵們的嘲笑與虐待。
這種理解福音的方式無法使人更好地理解逾越節的意義,反而會使人不易理解。
實際上福音是從一個完全不同的角度打動人。因為福音很冷靜地描述了耶穌所受的殘酷折磨。其目的並不是煽動讀者的憐憫或悲傷的情感,而是使讀者明白天主在基督身上向世人顯示的無限大愛。
福音並非在痛苦中徘徊,因為其記述的不是苦難,而是愛情。並且想要告訴我們的是:
因為愛情猛如死亡,妒愛頑如陰府:它的焰是火焰,是上主的火焰。洪流不能熄滅愛情,江河不能將它沖去。如有人獻出全副家產想購買愛情,必受人輕視(歌8:6-7)。
在四福音記載苦難的殘酷層面,若望福音是最冷靜的。他略去了所有的屈辱細節,比如打耶穌的頭,向祂臉上吐唾沫,只是記載了耶穌受鞭打與被打耳光。
今天禮儀中宣讀的是若望福音的記載,耶穌不是走向死亡,而是走向光榮。
十字架上的基督使我們明白,罪惡將人帶向何處:使人變得不像人形。但是若望隨即引導我們默想天主對罪惡的答覆:聖神的恩賜,以及使聖善又正義的耶穌復活。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一訊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上主,求你使我們明白祢的痛苦給人帶來的愛是何等偉大。
讀經一 依 52:13-53:12
請看,我的僕人必要成功,必要受尊榮,必要被舉揚,且極受崇奉。就如許多人對他不勝驚愕,因為他的容貌損傷得已不像人,他的形狀已不像人子,同樣,眾民族也都要對他不勝驚異,眾君王在他面前都要閉口,因為他們看見了從未向他們講述過的事,聽見了從未聽說過的事。
有誰會相信我們的報導呢﹖上主的手臂又向誰顯示了呢﹖他在上主前生長如嫩芽,又像出自乾地中的根苗;他沒有俊美,也沒有華麗,可使我們瞻仰;他沒有儀容,可使我們戀慕。他受盡了侮辱,被人遺棄;他真是個苦人,熟悉病苦;他好像一個人們掩面不顧的人;他受盡了侮辱,因而我們都以他不算什麼。然而他所背負的,是我們的疾苦;擔負的,是我們的疼痛;我們還以為他受了懲罰,為天主所擊傷,和受貶抑的人。可是他被刺透,是因了我們的悖逆;他被打傷,是因了我們的罪惡;因他受了懲罰,我們便得了安全;因他受了創傷,我們便得了痊愈。我們都像羊一樣迷了路,各走各自的路;但上主卻把我們眾人的罪過歸到他身上。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他受了不義的審判而被除掉,有誰懷念他的命運﹖其實他從活人的地上被剪除,受難至死,是為了我人民的罪過。
雖然他從未行過強暴,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人們仍把他與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惡的人同葬。上主的旨意是要用苦難折磨他;當他犧牲了自己的性命,作了贖過祭時,他要看見他的後輩延年益壽,上主的旨意也藉他的手得以實現。在他受盡了痛苦之後,他要看見光明,並因自己的經歷而滿足;我正義的僕人要使多人成義,因為他承擔了他們的罪過。為此,我把大眾賜與他作報酬,他獲得了無數的人作為獵物;因為他為了承擔大眾的罪過,作罪犯的中保,犧牲了自己的性命,至於死亡,被列於罪犯之中。
為了使我們進入耶穌生命的最高峰,今日的讀經一選自舊約中的最著名的片段之一:上主僕人的第四篇詩歌。
聖經中「上主的僕人」是一個受人尊敬的稱號,比如那些像梅瑟與達味這樣的人物(出14:31,詠89:21),尤其是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這位不知名的人物,被稱為「上主的僕人」。
他是一個神秘人物。先知首先敘述了他的蒙召。他被召成為萬民之光,首先為以色列子民,然後為萬民。先知隨後記載他在執行上主託付給他的使命時的付出,在面對別人的不理解與失敗時的失望,以及他生命的悲慘結局,在羞辱中被處死。
耶穌死後,門徒們的心中也有一個令人困惑的疑問:祂是否是天主的使者呢?祂若是無辜的,天主為什麼要祂受苦呢?天主為什麼不保護祂呢?
一位門徒經過長時間的反思,默想老師的悲慘生命,在最後冷靜地得出結論說:祂是無辜的,天主在祂身上完成了聞所未聞的奇蹟。
這位門徒的反思就是今日讀經一的中心部分(依53:1-11a)。
在讀經一的引言部分(依52:13-15)與結束部分(依53:11b-12)是上主對此事的判斷,是關於祂忠信的僕人所說的。
天主自一開始就強調祂的僕人必要成功(13節)。的確,他的容貌已毀傷的不像人,所有看見他的人都感到害怕,因為他的形狀已不像人(14節)。但是,有一天,所有的人在他面前都要感到驚訝,因為包括世界的統治者在內,都要在他面前看到從沒有聽說過的事(15節)。
什麼奇蹟呢?
這段經文沒有敘述。但是如今,在逾越奧蹟的光照下重新閱讀這段聖經,我們就肯定會知道,上主的僕人就是耶穌,就像初期基督徒的認識一樣(宗8:30-35)。
這位門徒的動人反省開始了(依52:1-11)。這位門徒是所有人的代表,生活在上主僕人的身邊,是他的無辜與成全的證人。
誰肯相信我們的報導呢(1節)?我們看到了由上主手臂所完成的偉大奇事。看見了一個幾乎不可相信的奇蹟。我們甚至也不明白上主在祂忠信僕人身上所行的事。只有在安靜地反思中,我們才能理解所發生之事的意義。如今我們應繼續宣佈我們所看見的事,即使沒有人或只有少數的人相信我們的報導。
這就是這位僕人的故事。
他像生在旱地裡的根苗(2節)。
他沒有名字,我們也不知道他的來歷和他的祖先。他是人類的一員,世界的居民,而這個世界就像一片沒有生機的荒漠。
他在痛苦與羞辱中成長,並有苦難陪伴(2-3節)。
他沒有吸引人的外表,也沒有俊美,沒有令人戀慕的地方:財富、權力與成功。他受到別人的輕視,因為按照人性的標準,他不算得什麼。由於他的失敗,甚至眾人都認為這是天主對他的懲罰,最好離他遠一些。
然而,他承受的看似沒有意義的痛苦卻有了意義:他的創傷治療我們。
他的痛苦開啟了我們的眼睛(4-5節),向人顯示了罪惡的可怕性。
他的痛苦使人明白,我們所走的道路是如何愚蠢,而他的痛苦將帶領我們走向智慧之路(6節)。他向我們傳達了一條可以改變世界的消息,一條被約伯的朋友以及東方的智者所忽略的真理:不是承受痛苦的人犯了罪,而是使人承受痛苦的人犯了罪。義人遭受了不義的對待,並沒有以惡報惡。
新世界不是產生於像拉默客一樣的人,以報復來對待不正義。而是像亞伯爾與天主的僕人一樣,以愛來打破邪惡的圈套,承擔痛苦與折磨,為別人服務。
這位僕人不是用言語,而是用他的生命和生活中的痛苦來傳遞消息:他受虐待,仍然謙遜忍受,總不開口,如同被牽去待宰的羔羊;又像母羊在剪毛的人前不出聲,他也同樣不開口(7節)。
伯多祿清楚地明白「上主僕人」的詩歌的意義。伯多祿勸勉那些經常遭受主人侮辱的僕人們說:基督為你們受了苦,給你們留下了榜樣,叫你們追隨他的足跡。他沒有犯過罪,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他受辱罵,卻不還罵;他受虐待,卻不報復,只將自己交給那照正義行審判的天主,他在自己的身上,親自承擔了我們的罪過,上了木架,為叫我們死於罪惡,而活於正義;『你們是因他的創傷而獲得了痊愈。 』你們從前有如迷途的亡羊,如今卻被領回,歸依你們的靈牧和監督(伯前2:21-25)。
敘述了這位僕人的痛苦後,作者又記載了他所受的審判:受了不義的審判而被除掉(8節)。
不義是來自人,而不是來自天主,是人做了不義的宣判。他們殺害了上主的僕人,把他與歹徒同埋,使他同作惡的人同葬(9節)。
人們將他的骨骸葬在歹徒中間,以為這樣就可以永遠結束他的生命,並從人間將他的記憶抹去。
他的墳墓上沒有墓誌銘,他的名字已被人遺忘。
但是,作者卻莊重地敘述,如同墓誌銘一樣:他從未行過強暴,他口中也從未出過謊言(9節)。這句話是個正義的評價,比任何紀念碑都敬重他。
他的仇人不僅要除去他的生命,而且還要除去他的後裔。他們運用暴力,為使他的訊息以及他對生命的教導從人間消失。
所有的一切是否都結束了呢?
在反思的最後部分(10-11a),作者敘述了天主的奇妙計劃:這位僕人的默默苦難實現了上主的救贖計劃。他的名字不僅沒有被忘記,而且還將獲得更大的光榮,並要產生無數的後裔。
這段經文的結束部分記載了上主的審判。這位僕人的痛苦將使天主的正義在世上臨現,並使所有的人認識天主,就是使所有的人認識這位受苦的僕人,並使他成為眾人生活的楷模。
讀經二 希 4:14-16;5:7-9
我們既然有一位偉大的,進入了諸天的司祭,天主子耶穌,我們就應堅持所信奉的真道,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所以我們要懷著依恃之心,走近恩寵的寶座,以獲得仁慈,尋到恩寵,作及時的扶助。
當祂還在血肉之身時,以大聲哀號和眼淚,向那能救祂脫離死亡的天主,獻上了祈禱和懇求,就因祂的虔敬而獲得了俯允。祂雖然是天主子,卻由所受的苦難,學習了服從,且在達到完成之後,為一切服從祂的人,成了永遠救恩的根源。
本息拉勸勉他的門徒說:我兒,凡降到你身上的,你都要接受;在痛苦中,你要忍受;在各種困苦中,你要多多忍耐;因為金銀應在火裡鍛煉,天主所喜悅的人,也應在謙卑的火爐中鍛煉(德2:1,4-5)。
聖經中從未記載天主試探惡人。試探是保留給義人的,因為義人通過試探可以增強他們的忠貞。
耶穌是真人,又是正義的,當然不能免於試探。實際上,對觀福音記載,耶穌在公開生活的開始就接受了魔鬼的試探。馬爾谷只用了短短的兩節敘述。瑪竇與路加則進一步發展了這一主題,為使讀者明白,耶穌在祂的一生中就接受了試探。並且他們用了三個形象的比喻,即權力、財富、及外在的光榮。這也是我們必須面對的試探。
讀經二記述的就是「受試探」的主題,並指出耶穌受試探對我們的意義。
耶穌像我們一樣在各方面都受過試探,因此明白我們的軟弱。耶穌與我們之間只有一點區別:我們時常對天主不忠,但耶穌卻從沒有屈服於試探,祂從沒有犯過罪。
耶穌也和我們一樣經歷過人性的軟弱,這使我們與祂非常親近,因為祂懂得我們的問題,理解我們的錯誤和軟弱。
耶穌面對的最艱難的考驗是在革責瑪尼山園和十字架上。
馬爾谷記載,在橄欖山,當耶穌想到即將要臨於自己身上的痛苦時,就感到恐懼害怕(谷14:33)。祂感到害怕,因為在祂生命結束的時候,覺得一切都失敗了:群眾和門徒都沒有接受祂的教導。耶穌自己一定反省過,自己的存在是為建設一個新的世界,而自己將以這樣的方式結束生命,這樣做是否還有意義。祂的死亡有價值嗎?
這就是誘惑:因為懷疑死亡與失敗並不能改變世界。奉獻自己的生命值得嗎?或是如同以前一樣,現在最好也逃跑? (若8:39;11:54)最後一個誘惑就是耶穌在十字架上時的呼喊:我的天主,我的天主,祢為什麼捨棄了我? (谷15:34)
讀經的第二部分(希5:7-9)向我們傳達了一個安慰的訊息:通過遭受的苦難,耶穌懂得了服從天父的困難。
我們可以懷著信心投奔耶穌,如果我們與耶穌一起祈禱並接受祂的聖神,我們雖然不會免於疲勞與誘惑,但是我們可以擁有耶穌的力量戰勝誘惑。
福音 《若望福音》所記載的耶穌若難史 18:1-19:42
耶穌被捕
18:1 耶穌說完了這些話,就和門徒出去,到了克德龍溪的對岸,在那裡有一個園子,祂和門徒便進去了。 2 出賣祂的猶達斯也知道那地方,因為耶穌同門徒曾屢次在那裡聚集。
3 猶達斯便領了一隊兵和由司祭長及法利塞人派來的差役,帶著火把、燈籠與武器,來到那裡。 4 耶穌既知道要臨到祂身上的一切事,便上前去問他們說:「你們找誰?」
18:5 他們答覆說:「納匝肋人耶穌。」祂向他們說:「我就是。」出賣祂的猶達斯也同他們站在一起。 6 耶穌一對他們說了「我就是。」他們便倒退跌在地上。 7 於是祂又問他們說:「你們找誰?」他們說:「納匝肋人耶穌。」8 耶穌答覆說:「我已給你們說了『我就是』;你們既然找我,就讓這些人去罷!」9 這是為應驗祂先前所說的話:「你賜給我的人,其中我沒有喪失一個。」10 西滿伯多祿有一把劍,就拔出來,向大司祭的一個僕人砍去,削下了他的右耳;那僕人名叫瑪耳曷。 11 耶穌就對伯多祿說:「把劍收入鞘內!父賜給我的杯,我豈能不喝嗎?」
受大司祭審問,伯多祿背主
12 於是兵隊、千夫長和猶太人的差役拘捕了耶穌,把祂捆起來,13 先解送到亞納斯那裡,亞納斯是那一年當大司祭的蓋法的岳父。 14 就是這個蓋法曾給猶太人出過主意:叫一個人替百姓死,是有利的。 15 那時,西滿伯多祿同另一個門徒跟著耶穌;那門徒是大司祭所認識的,便同耶穌一起進入了大司祭的庭院,16 伯多祿卻站在門外;大司祭認識的那個門徒遂出來,對看門的侍女說了一聲,就領伯多祿進去。 17 那看門的侍女對伯多祿說:「你不也是這人的一個門徒嗎?」他說:「我不是。」18 那時,僕人和差役,因為天冷就生了炭火,站著烤火取暖;伯多祿也同他們站在一起,烤火取暖。 19 大司祭就有關他的門徒和他的教義審問耶穌。 20 耶穌答覆他說:「我向來公開地對世人講話,我常常在會堂和聖殿內,即眾猶太人所聚集的地方施教,在暗地裡我並沒有講過什麼。21你為什麼問我?你問那些聽過我的人,我給他們講了什麼;他們知道我所說的。」22 他剛說完這話,侍立在旁的一個差役就給了耶穌一個耳光說:「你就這樣答覆大司祭嗎?」23 耶穌答覆他說:「我若說得不對,你指證那裡不對;若對,你為什麼打我?」24 亞納斯遂把被捆的耶穌,解送到大司祭蓋法那裡去。 25 西滿伯多祿仍站著烤火取暖,於是有人向他說:「你不也是他門徒中的一個嗎?」伯多祿否認說:「我不是。」26 有大司祭的一個僕役,是伯多祿削下耳朵的那人的親戚,對他說:「我不是在山園中看見你同他在一起嗎?」27 伯多祿又否認了,立時雞就叫了。
比拉多審問耶穌
28 然後他們從蓋法那裡把耶穌解往總督府,那時是清晨;他們自己卻沒有進入總督府,怕受了沾污,而不能吃逾越節的羔羊。 29 因此,比拉多出來,到外面向他們說:「你們對這人提出什麼控告?」30 他們回答說:「如果這人不是作惡的,我們便不會把他交給你。」
31 比拉多便對他們說:「你們自己把他帶去,按照你們的法律審判他罷!」猶太人回答說:「我們是不許處死任何人的!」32 這是為應驗耶穌論及自己將怎樣死去而說過的話。 33 比拉多於是又進了總督府,叫了耶穌來,對祂說:「你是猶太的君王嗎?」34耶穌答覆說:「這話是你由自己說的,或是別人論我而對你說的?」35 比拉多答說:「莫非我是個猶太人?你的民族和司祭長把你交付給我,你作了什麼?」36 耶穌回答說:「我的國不屬於這世界;假使我的國屬於這世界,我的臣民早已反抗了,使我不至於被交給猶太人;但是我的國不是這世界的。」37 於是比拉多對他說:「那麼,你就是君王了?」耶穌回答說:「你說的是,我是君王。我為此而生,我也為此而來到世界上,為給真理作證:凡屬於真理的,必聽從我的聲音。」 38比拉多遂說:「什麼是真理?」說了這話,再出去到猶太人那裡,向他們說:「我在這人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來。39 你們有個慣例:在逾越節我該給你們釋放一人;那麼,你們願意我給你們釋放猶太人的君王嗎?」40 他們就大聲喊說:「不要這人,而要巴辣巴!」巴辣巴原是個強盜。
耶穌受戲弄
19:1 那時,比拉多命人把耶穌帶去鞭打了。 2 然後兵士們用荊棘編了個茨冠,放在祂頭上,給祂披上一件紫紅袍,3 來到祂跟前說:「猶太人的君王,萬歲!」並給祂耳光。 4 比拉多又出去到外面,向他們說:「看,我給你們領出祂來,為叫你們知道我在祂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5 於是耶穌帶著茨冠,披著紫紅袍出來了;比拉多就對他們說:「看,這個人!」6 司祭長和差役們一看見耶穌,就喊說:「釘在十字架上!釘祂在十字架上!」比拉多對他們說:「你們把祂帶去,釘在十字架上罷!我在祂身上查不出什麼罪狀。」7 猶太答覆他說:「我們有法律,按法律祂應該死,因為祂自充為天主子。」
比拉多再審耶穌
8 比拉多聽了這話,越發害怕,9 遂又進了總督府,對耶穌說:「你到底是那裡的?」耶穌卻沒有回答他。 10 於是比拉多對祂說:「你對我也不說話嗎?你不知道我有權柄釋放你,也有權柄釘你在十字架上嗎?」11 耶穌答說:「若不是由上賜給你,你對我什麼權柄也沒有;為此,把我交付給你的人,負罪更大。」
耶穌被判死刑
12 從此,比拉多設法要釋放耶穌,猶太人卻喊說:「你如果釋放這人,你就不是凱撒的朋友,因為凡自充為王的,就是背叛凱撒。」13 比拉多一聽這話,就把耶穌領出來,到了一個名叫「石鋪地」──希伯來話叫「加巴達」的地方,坐在審判座位上。 14時值逾越節的預備日,約莫第六時辰,比拉多對猶太人說:「看,你們的君王!」15 他們就喊叫說:「除掉,除掉,釘祂在十字架上!」比拉多對他們說:「要我把你們的君王在十字架上嗎?」司祭長答說:「除了凱撒,我們沒有君王。」16 於是比拉多把耶穌交給他們去釘死。
耶穌死於苦架
17 耶穌自己背著十字架出來,到了一個名叫「髑髏」的地方,希伯來話叫「哥耳哥達」,18 他們就在那裡把祂釘在十字架上,同祂一起另有兩個人:一個在這邊,一個在那邊,耶穌在中間。 19 比拉多寫了個牌子,放在十字架上端,寫的是:「納匝肋人耶穌,猶太人的君王。」20 這牌子有許多猶太人念了,因為耶穌被在十字架上的地方離城很近,字是用希伯來、羅馬和希臘文寫的。 21 於是猶太人的司祭長就對比拉多說:「不要寫猶太人的君王,該寫祂自己說:我是猶太人的君王。」22 比拉多答覆說:「我寫了,就寫了。」
耶穌的衣服被拈鬮
23 兵士將耶穌釘在十字架上後,拿了他的衣服,分成四分,每人一分;又拿了長衣,因那長衣是無縫的,由上到下渾然織成,24 所以他們彼此說:「我們不要把它撕開,我們擲骰,看是誰的。」這就應驗了經上的話『他們瓜分了我的衣服,為我的長衣,他們拈鬮。 』士兵果然這樣作了。
耶穌與母親
25 在耶穌的十字架旁,站著他的母親和他母親的姊妹,還有克羅帕的妻子瑪利亞和瑪利亞瑪達肋納。 26 耶穌看見母親,又看見祂所愛的門徒站在旁邊,就對母親說:「女人,看,妳的兒子!」27 然後又對那門徒說:「看,你的母親!」就從那時起,那門徒把她接到自己家裡。
耶穌死在十字架上
28 此後,耶穌因知道一切事都完成了,為應驗經上的話,遂說:『我渴。 』29 有一個盛滿了醋的器皿放在那裡,有人便將海綿浸滿了醋,綁在長槍上,送到祂的口邊。 30耶穌一嚐了那醋,便說:「完成了。」就低下頭,交付了靈魂。
耶穌的罪狀牌
31 猶太人因那日子是預備日,免得安息日內──那安息日原是個大節日──屍首留在十字架上,就來請求比拉多打斷他們的腿,把他們拿去。 32 士兵遂前來,把第一個人的,並與耶穌同釘在十字架上的第二個人的腿打斷了。 33 可是,及至來到耶穌跟前,看見祂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祂的腿;34 但是,有一個兵士用槍刺透了祂的肋旁,立時流出了血和水。
35 那看見這事的人就作證,而他的見證是真實的;並且「那位」知道他所說的是真實的,為叫你們也相信。 36 這些事發生,正應驗了經上的話說:『不可將他的骨頭打斷。 』37 經上另有一句說:『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 』
耶穌被埋葬
38 這些事以後,阿黎瑪特雅人若瑟──他因怕猶太人,暗中作了耶穌的門徒──來求比拉多,為領取耶穌的遺體;比拉多允許了。於是他來把耶穌的遺體領去了。 39 那以前夜間來見耶穌的尼苛德摩也來了,帶著沒藥及沉香調和的香料,約有一百斤。 40 他們取下了耶穌的遺體,照猶太人埋葬的習俗,用殮布和香料把祂裹好。 41 在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的地方,有一個園子,那園子裡有一座新墳墓,裡面還沒有安葬過人。 42 只因是猶太人的預備日,墳墓又近,就在那里安葬了耶穌。
四部福音都用了兩章敘述耶穌的苦難史。記載的都是相同的事件,但每部福音的敘述角度和細節卻不同,正是如此,我們不能從歷史的角度將四部福音的敘述組成一個完整有序的事件,每部福音的記載大體相同,重點卻不一樣。
這些不同點來自每部福音作者的獨特視角。有的作者記載了,而其他作者沒有記載。對觀福音中忽略的細節,若望福音卻有詳細的敘述。
作者的目的不是對事件的書面報導,對事件前後發展的每個細節都作詳細的敘述。而是為了滋養基督徒的信德,並在逾越奧蹟的光照下去理解耶穌苦難的意義。
門徒們對耶穌的死亡毫無心理準備。他們心中還產生了一些令人困惑的疑問,這也是我們今天的問題:耶穌遭到了朋友的背叛和出賣,信賴這樣的一個失敗者有意義嗎?合法的宗教領袖認為祂是褻瀆者,而羅馬長官把祂當作罪犯判處死刑。我們卻以這樣的人為典範,有意義嗎?我們相信祂是一個受迫害的義人嗎?天主為什麼不解救祂呢?
若望福音的苦難史不只是在告訴我們事情發生的經過,更是要幫助我們理解所發生的事情的意義。
在看若望想要傳達的詳細訊息之前,現在先來反省一下耶穌被處死的原因。
那些對耶穌只是表面理解的人們,耶穌的死亡就是完全的荒誕。一個治愈病人、擁抱並撫摸兒童、愛護窮人、為所有人服務的人為什麼會被殺死呢?
是否把耶穌的死歸結是天父的奇妙旨意,為了寬恕人類的罪惡,需要犧牲一個義人的血?這樣的解釋的確很難接受。
那麼耶穌為什麼會被釘死?從哪個角度說耶穌為我們而犧牲了自己呢?衪甘願交付自己,被人釘死在十字架上,要將我們從什麼樣的奴役釋放出來呢?
若望福音的開始就已清楚地指出了人們反對耶穌的理由:耶穌是光,光在黑暗中照耀,黑暗卻不能勝過祂(若1:4-5)。祂就是普照眾人的真光(若1:9),但是世人卻喜愛黑暗勝過光明,因為他們的行為是邪惡的(若3:19)。
這真光照耀了世界的黑暗,有些光輝尤其強烈。這些光輝照耀了純樸人的心靈,使他們充滿喜悅與希望。但卻使那些喜愛黑暗的人感到厭倦和生氣。
對於那些政治與宗教領袖來說,真光的四道光輝特別無法忍受。
第一道就是耶穌顯示出來的天主的面容。
以色列的精神領袖放棄了先知們宣講的天主是丈夫和父親的溫柔形象,而教導人們相信天主是一位嚴厲的立法者與審判者,天主將會嚴厲懲罰那些違反天主誡命的人。
耶穌宣講的天主是父親,一位慈祥善良的父親。我們應該懷著孩子的純樸與信賴投奔到天主前,因為天主對那些接受或拒絕祂的人卻始終保持著溫柔的情懷(瑪5:45)。祂照顧著天空的飛鳥與田野的花朵(瑪6:25-31),數算我們的頭髮,並且在我們祈禱前,就已知道了我們的需要(瑪6:8)。沒有任何人,即使是最邪惡的罪人,也沒有必要害怕天主。因為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祂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因為天主沒有派遣子到世界上來審判世界,而是為叫世界藉著祂而獲救(若3:16-17)。
經師和法利塞人以他們自己的肖像創造了一個天主,根本不與稅吏和罪人有任何關係的天主。因此耶穌的宣講完全顛覆了他們心目中的天主形象。
因此,對於這些精神領袖來說,耶穌是一個瘋子,是異端邪說(若8:48),是需要被砸死的褻瀆者(若8:59,10:31,39),必須要把祂從人間除去,越早越好,因為耶穌對他們祖先的信仰是一個危險,並使那些心靈純樸的人走上邪路。
真光的第二道光輝照射到了錯誤的宗教觀。
宗教行為可以是真信仰的表達,並能給人帶來內在的安寧與平安。但有的宗教只是一系列的外在做法,是人創立的,用來培養與天主之間的虛幻關係(也許是無意識的)。這樣的宗教是一種沉重的負擔並使人感到厭倦(瑪11:28-30)。這樣的宗教使得人與天主的關係變成只是遵守外在的儀式和法律,常常會變成虛偽的形式主義。
耶穌並沒有糾正這樣的宗教。祂不只是譴責,並且以用心神來朝拜天主的名義拒絕了這樣的宗教。耶穌數次引用了依撒意亞先知書中的話:這民族用嘴唇尊敬我,他們的心卻遠離我,他們恭敬我,也是虛假的,因為他們所講授的教義,是人的規律(谷7 :7)。祂遵守安息日,但堅信人應該高於安息日。
拒絕這種宗教的高峰是耶穌驅趕聖殿裡的商人。
若望把耶穌清潔聖殿放在了福音的開始(若2:13-22),因為這一事件表達了耶穌對儀式主義的拒絕,外在的儀式不是熱愛生命的表達。天主喜悅的唯一祭獻就是「以真理與心神朝拜」。
這第二道光激怒了那些喜歡黑暗勝過光明的人。
他們對耶穌的態度從拒絕轉向敵對,最後決定要除掉祂,因為耶穌擾亂了他們的正常宗教秩序:一個人為全民族而死是有益的。這是當年主持聖殿祭獻儀式的大司祭蓋法所說的話(若11:50)。
第三個理由是從人的層面看。
在我們的社會中,什麼樣的人堪稱為模範,自我實現的理想人物?
在耶穌時代,成功人士是猶太人公議會的成員、聖殿的司祭,經師,他們喜歡穿上長袍遊行,在街市上受人請安,在會堂裡坐上座,在筵席上坐首席(谷12: 38-39)。受人尊敬的是大黑落德的兩個兒子,斐理伯與安提帕,他們生活在豪華的宮殿,受到下屬的吹捧。
為耶穌來說,擁有人們眼中的這些成功不是成功,而是失敗。耶穌問猶太人說:你們既然彼此尋求光榮,而不尋求出於唯一天主的光榮,你們怎麼能相信我呢(若5:44)?
耶穌也期待著受到光榮,祂祈禱說:父啊!現在,在祢面前光榮我罷!賜給我在世界未有以前,我在祢前所有的光榮罷(若17:5)!但耶穌所期待的光榮並不是在騎著驢背上,在人群的歡呼聲中進入耶路撒冷,祂的光榮是在加爾瓦略山上。祂在十字架上被舉起來的時候,耶穌向人顯示了天主對人無盡的愛。
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若12:24-25)。
耶穌的價值觀與世界的價值觀完全相反。為耶穌來說,人的模範不是贏,而是失去;不是統治,而是服務;不是只想著自私的利益,而是為別人犧牲自己。
這第三道光也不是世界所接受的。有一天,耶穌以帶有諷刺的口吻說:他們喜愛世人的光榮,勝過天主的光榮(若12:43)。
第四道光是從社會的層面而論。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的社會。從小時候開始,我們就受到一種教育,如果我們不競爭,不出人頭地,我們就會失去一切。只有出人頭地,才能統治別人,才能吸引別人的注意。
耶穌對以這樣的生命規則為基礎的社會持有什麼樣觀點呢?
有一天,耶穌坐下,叫一個小孩子過來,放在門徒中間,抱起他來,給門徒們說:誰若因我的名字,收留一個這樣的小孩子,就是收留我;誰若收留我,並不是收留我,而是收留那派遣我來的(谷9:36-37)。
在耶穌時代,小孩子是不計算的,是沒有價值的象徵,需要完全依靠他人。他們不能帶來任何財富,只是消費,並需要一切的生活所需。
在新世界裡,這些弱小者將從邊緣被置於中心位置。他們將坐在尊貴的座位上。耶穌的團體擁抱貧窮弱小,以及需要別人協助的「小孩子」。他們可能會阻礙他人的生活秩序。耶穌擁抱他們,並不是被動的念頭或幻想,也不是鼓勵懶惰,而是要幫助他們成長,使他們成為成年人,並能負起當盡的職責,可以規劃並建樹他們的生命。
如果耶穌的死亡是因為祂帶給世界的真光,那是否可以避免死亡呢?
當然可以。如果耶穌離開耶路撒冷,如同以前做的那樣(若11:54,7:1;瑪12:15-16),如果衪返回納匝肋繼續做木匠,使世界如同以前一樣,毫無疑問,人們將不會殺害祂,祂也會度著平靜的生活。
耶穌並沒有渴望死在十字架上,但祂如果逃避去死,祂需要放棄自己點燃的真光,否認自己所有的教導。這樣祂可能會進入社會高層,迎合社會的思想,順從邪惡的勝利,使人類永遠陷於「世俗之子」的手中。
耶穌受過這樣的誘惑,如果祂順從了魔鬼,祂將不會死在十字架上,也可能會獲得成功,得到撒旦許下的世上王國的權力。但這也將是耶穌使命的失敗。
前面提到的這些能夠幫助我們理解聖週五福音的神學意義。
若望福音敘述的耶穌形象與其他福音敘述的不同,尤其表現在耶穌苦難的記載上。
首先表現在耶穌在革責瑪尼山園的被捕(若18:1-11)。
對觀福音記載,耶穌伏在地上,感到害怕與憂傷,死亡的恐怖籠罩著衪,需要門徒們精神方面的支持。祂要求門徒們與祂一起醒悟祈禱。
若望福音絲毫沒有強調耶穌的人性感受,沒有提到耶穌感到憂傷與害怕,以及祂內心的掙扎,也沒有提到耶穌祈求天父免去這杯。
若望福音描述耶穌坦然面對一切,知道一切。對即將發生的事沒有感到害怕,反而可以運籌帷幄。不是士兵們將祂逮捕,而是祂自願奉獻自己,重複說了兩次「我就是」。沒有人可以拿去耶穌的生命,是祂鎮定地走上前去,自願交付出來的(若10:17-18)。
惡人在耶穌跟前常常就像是在夜晚行動。當見到耶穌時,他們就害怕地往後退,跌倒在地上(若19:16)。
我們需要在聖經的光照下閱讀這個場景。聖經中的「我就是」表示的是天主的自我啟示。主來臨時,惡勢力不得不後退。它們感到恐慌,就跌在地上。
福音作者在此處表達了很深的神學訊息,並邀請讀者在聖詠的光照下閱讀耶穌的被捕和祂的受難:因為我的仇敵已退藏,在你面前已顛仆滅亡(詠9:4)。當惡人前來攻擊我,要吃我的肉時,我的對手,我的仇敵,反而跌倒斷氣(詠27:2)。
若望引用這段聖詠,是為給那些處在光明與邪惡勢力之間掙扎,並擔心被邪惡勢力所戰勝的人們帶來信心與希望。
若望邀請人們不要失去信心,因為黑暗勢力雖然擁武器的力量,但它們無法與基督的光相比。即使邪惡勢力看似獲得了勝利,實際上卻失敗了,黑暗及其勢力將被投進暗無天日的深淵中。
對觀福音記載,耶穌被捕後,被帶到了大司祭蓋法的庭院。他們連夜召集經師和長老一起控告耶穌,確定祂的罪行,好將耶穌帶到總督比拉多那裡。
若望福音的記載則略有不同。耶穌連夜受審是在蓋法的岳父亞納斯那裡(若18:12-24)。
為什麼作者要首先提到這位似乎毫無關聯的老人呢?
亞納斯從公元6年至15年之間做了10年的大司祭。即使在被羅馬總督撤換之後仍握有權力。在他之後,他的家族依然佔據著這個令人垂涎且受人尊敬的職務長達15年之久:他的四個孩子(或許五個),一個兒子和一個侄子繼承了大司祭的職務。
他是家族的族長,聖殿內所有的宗教活動都由他安排。他還掌握並管理著朝聖者的奉獻、換錢者的盈利、聖殿內的牛羊鴿子的買賣等等。
耶穌將聖殿內的商人驅趕出去的行為比褻聖還要嚴重,因為這損害了他家族的巨大經濟利益。因此,他無法容忍這個來自加里肋亞的木匠之子,竟然譴責他把天主的聖殿變成了賊窩。
亞納斯是福音中最險惡的人物。他組織了針對耶穌的所有控訴。因此,若望把他描述成了邪惡勢力的象徵,是喜愛黑暗勝過光明之人的化身,代表著那些可以不擇手段,密謀、不正義和謊言,即使違反法律,也要維持自身的權力和利益的人。
耶穌在他面前毫無懼怕。當他要求耶穌闡釋祂所講的教義時,耶穌平靜地回答說:你為什麼問我?你問那些聽過我的人,他們知道我所說的(若18:21)。
亞納斯是那些不用自己動手就使用暴力的人們的代表。他教導他的僕人們看清,即使沒有他的命令,當別人對主人有絲毫的不敬時,應如何面對。
其中的一個僕人打了耶穌一個耳光。
耶穌的反應很平靜,但很堅定:我若說得不對,你指證哪裡不對;若對,你為什麼打我(若18:23)?
與若望福音中記載的其他人物一樣,這個僕人也有象徵意義。他代表了那些通常因為無知或幼稚,或是因為利益的驅使而見風使舵,站在強者一邊的人。
無論何種方式,人們很容易向強者屈膝,任其驅使。在所謂的成功人士面前,人們無意識地就會羨慕或崇拜,最終將自己的自由完全交於他們,為了獲取他們的肯定樂意去做任何事。
若望邀請每一個人去反思這個僕人的人格。因為他為了討好世界的權貴,為了維護所謂的宗教,居然可以打耶穌的耳光,並拒絕耶穌的話。
若望用了很長的篇幅敘述耶穌在比拉多前的受審,幾乎是馬爾谷的兩倍(若18:28-19:16)。
閱讀這段敘述,作者強調了羅馬總督的動作,總是不斷地進出總督府。
進進出出的背後有一個宗教方面的原因。猶太人不能進入外邦人的家,否則將會受到沾染,成為不潔。但若望以這個細節強調耶穌的王權。
如果按照統治者的行動變化來細分這段福音,我們可以分成七個場面(若18:29-32;18:33-38a;18:38b-40;19:1-3;19:4- 7;19:8-11;10:12-16)。在這些部分,除了耶穌之外,還有其他人物的出現,如比拉多,猶太人,士兵,巴拉巴。這些都是真實的人物,但是在若望的筆下,他們也是在耶穌王權面前的不同表現的象徵。
比拉多代表的是這個世界的權力,與耶穌正好相反。是那些獲得成功與權力的象徵,沒有正義和真理是其最高的價值觀。他們認為,一切事情都要讓位於權力,不惜一切代價獲得權利,若是需要,甚至可以犧牲無辜。
猶太人代表了那些按照自己狹隘的標準而扭曲了基督王權的信徒。他們遵守著宗教傳統,卻無法放棄他們心中的天主形象。
在十字架下,他們看到了比拉多寫的罪狀牌,描述耶穌是宇宙的君王,因此而感到氣憤。他們希望繼續相信通過暴力取勝的天主,而不通過愛。他們不接受屈辱和失敗的君王。
總督府的士兵都是窮人,他們也是受害者,而不是施暴者。他們遠離家鄉與家人,常常受到長上的羞辱,失去了所有的人性感受,欺負那些比他們更軟弱的人。他們代表著那些只相信權力,只尊重勝利者,並嘲笑失敗者的人。
他們代表著那些向權力低頭而不詢問理由,甚至樂意執行不正當命令的人。
巴拉巴的意思是沒有父親的兒子。
他是一個罪犯,是邪惡「父親」的兒子,在世界的開始就是殺人犯(若8:44)。他代表著歷史上的所有強盜,施行暴力和殺人流血的人。而人們卻常常認為這樣的人是英雄,喜愛他們勝過喜愛弱小。
在認識了這些人物的象徵意義後,我們來看福音中的兩個重要的時刻。
第一個時刻就是開始時的時刻:清晨(若18:28)。
黎明正在來到,黑夜正在消失。福音作者強調了猶達斯離開晚餐廳的時刻:猶達斯一吃那餅,就立時出去了,那時正是黑夜(若13:30)。
在這個黑夜裡,不同的人物在活動:猶達斯帶著一隊兵,拿著火把和武器,去革責瑪尼莊園捉拿耶穌;被伯多祿用劍削下右耳的大司祭的僕人瑪耳曷;亞納斯和他的女婿蓋法,蓋法是“黑暗之子”手中的傀儡(若12:35-36),以及否認老師的伯多祿。
在這個黑暗的夜晚,邪惡在慶祝勝利,但是,黑暗正在退去,光明正要走向勝利。
第二個時刻就是約是第六時辰,即正午(若19:14),是耶穌受審的頂峰。那時正是太陽以其最強的光輝照耀世界的時刻,這時比拉多對眾人說:看,你們的國王。
我們現在來看「耶穌的王權」這個主題,七個場面都圍繞這個主題。
在古代的中東地區,君王的職責就是使他的子民獲享自由與和平。然而,以色列君主時代的經驗卻是災難。長達四個半世紀,耶路撒冷的寶座上坐的都是沒有能力的邪惡君王。
上主憐憫了以色列子民,並藉著先知們預言說,有一天祂將親自統治祂的子民。怎樣實現呢?
天主實現許諾的方式常常使人驚訝,與人們的期望完全不符。
若望福音的前部分已經提到了耶穌的王權(若1:49;6:15;12:13,15)。如今在第18-19章,「君王」一詞共出現了十二次。
特別是中間(若19:1-3)和最後一個場面(若19:12-16),重點強調了耶穌是君王。
在第一個場面是對世界王權的嘲諷。士兵們取笑地稱呼耶穌是國王。
若望在這裡很少描述耶穌受的痛苦,卻強調了君王登基的所有因素:王冠(茨冠)、紫紅袍、歡呼聲。
亞納斯的一個僕人打了耶穌一個耳光,耶穌反問了他,但在這裏耶穌卻沒有反對這樣的滑稽行為。
耶穌接受了,也就推翻了人們所期待的達味王朝的默西亞形象:強有力的勝利君王。祂諷刺了一切野心、對光榮的迷戀、對權力的瘋狂、對榮譽與尊重的渴望,以及對首位的爭奪。按照天主的標準,真正的君王,真正的成功者是為愛而奉獻自己生命的那一位。
結束部分(若19:12-16)是以隆重的方式開始的。
比拉多將耶穌帶到外面,使祂坐在一個高台上,然後對人群說:看,這就是你們的國王。
沒有人可以明白這樣做的意義。但是,就因著世界王權代表說的這些話,甚至他自己也沒有意識到,承認耶穌是新的國王,並把權力交給了祂。
為猶太人來說(請不要忘記這些人代表著誰),羅馬總督說的話是多麼荒唐,他們認為這是一種挑釁。他們不要這樣的國王,使他們的所有期待落空,對他們來說是一種恥辱,因此他們呼喊說:除掉,除掉,釘祂在十字架上。
按照人的標準來看,耶穌失敗了。但是在天主的計劃中,祂的失敗驅散了籠罩世界的黑暗,打破了一切形式的不正義和不人道的惡性循環。
耶穌在那裡沒有說一句話,因為衪已經解釋了一切。祂在等待每一位去說話,去做自己的選擇。每一個人都可以選擇,或選擇世界的王權或選擇與耶穌一起奉獻生命,建設天主的國。
生命的成功或失敗取決於如何選擇。
若望只是簡短地描述了耶穌的苦路旅程:耶穌自己背著十字架,來到了一個名叫髑髏的地方(若19:17)。在這樣,沒有婦女為祂痛哭,也沒有基肋乃人西滿幫助祂背十字架。是耶穌自己決定走向顯示。光榮」的地方。
在耶穌被釘的片段(若19:18-37),若望敘述了其他福音中沒有的一些細節。
首先就是十字架上的罪狀牌,為使路人明白祂被處決的原因。
對觀福音只是簡單地敘述,而若望強調了這一點(若19:19-22)。罪狀牌是由比拉多所寫並釘在十字架上的,是用希伯來文(猶太人的神聖語言),拉丁文(世界統治者的語言)與希臘文(羅馬帝國的語言)寫成的。
提比留皇帝的代表再一次正式地證實了耶穌的王權以及做王的新方式。天下所有的人都應知道,新的王權來到了世界。
過去和現在的猶太人都拒絕了這樣的王權,但仍將繼續宣講這一王權,從十字架上一直到世界的終結。這是最終的選擇,不可收回、不可更改。
比拉多雖然不明白其中的意義,卻做了先知。
這位新的國王在光榮的寶座——十字架上登基以後,發生了什麼事呢?
與對觀福音不同,若望沒有記載過路的人、司祭長、經師與長老對耶穌的嘲諷。因為這位國王為猶太人來說是絆腳石,為外邦人來說是愚妄(格1:23)。人們可以接受或者拒絕,但是,一直到世代的終結,沒有人可以忽略祂或者取笑祂。
對觀福音雖然也記載了瓜分衣服,若望清楚地敘述了耶穌的衣服被分成了四份(若19:23-24)。也只有若望記載了耶穌的長衣是一體的,士兵們拈閹分了長衣,並特意引用了聖詠的詩句:他們瓜分了我的衣服,為我的長衣彼此拈鬮(詠22 :19)。
為什麼如此看重這一看似不重要的小事呢?
古人認為衣服具有象徵意義。衣服上擁有穿衣服之人的精神。衣服代表著穿衣服的人,他的工作,處事方式以及與人交往的方式。因此,慕道者在領洗時脫掉舊的思想與行為衣服,穿上基督的新衣服。
耶穌的衣服代表著耶穌自己和祂的整個生命。
「四」這個數字代表著大地的四極,即整個世界,耶穌為了整個世界而奉獻了自己的生命。
若望想要表達的神學訊息很清楚:基督的奉獻具有普世的價值,每一個人都可以分享。
與耶穌的衣服不同的是,祂的長衣沒有被分開。
雖然要向全人類和不同文化的人傳播福音,但福音將永遠保持不變,不可分割,因為福音就是耶穌自己;誰都不可增加或刪除任何內容。
第三個場面是在加爾瓦略山上(若19:25-27),耶穌的母親站在十字架下,祂把母親委託給愛徒。
從歷史角度來看,這段經文有很多令人不解的地方。
馬爾谷記載了一些婦女,並提到了她們的名字,遠遠地望著十字架。三部對觀福音都沒有記載瑪利亞和若望在十字架下站著。
除此之外,羅馬法律禁止親人靠近刑場。另外,瑪利亞瑪達肋納與其他的婦女也應該不會讓一位母親去見證兒子的殘酷受刑。
耶穌對母親說話的方式以及祂平靜地說的話也令人非常驚訝。耶穌稱號母親「女人」,就像在加納婚宴上的稱呼一樣(若2:4)。但是在以色列,從來沒有兒子這樣稱呼自己的母親。
對這些記載的解釋與紀實性的記載不同。
若望在這裡不是強調耶穌對瑪利亞的關心,想到了她以後的生活,將她託付給了自己的愛徒。因著這位女人在門徒團體中享有的好威望,人們會爭相照顧。
作者要從事實的角度來表達信仰與神學上的意義:在加爾瓦略山上,肯定有一些與耶穌非常相近的人。
為若望來說,母親象徵著那些對天主忠信的以色列子民。
在希伯來語中,以色列是陰性名詞。因此,天主的選民在聖經中被形容為女人、貞女、新娘與母親。正是這個女人,母親以色列,產生了默西亞時代的新子民。
耶穌首先勸勉這位代表新以色列的女人,要接納所有追隨耶穌,追隨世界的新國王直到加爾瓦略山,即奉獻自己生命的人們,要像子女一樣接納他們。他們是默西亞許諾的合法繼承人。
然後耶穌告訴由愛徒代表的新團體,邀請他們將新以色列視為母親,因為他們由她出生。
如果人們理解並接受了耶穌的遺願,很多的誤會與犯罪將會避免。
若望記載,耶穌的死亡非常安詳(若19:28-30)。沒有呼喊、沒有地震、太陽也沒有黑暗。耶穌在十字架上登基為王,祂的王權決定了祂的命運。
耶穌完成了天父託付給祂的使命:永遠地除去了阻礙人默想天主慈愛面容的帳幕。
現在還缺最後一點才能完成使命。
為了應驗聖經上的話,耶穌說:我渴(若19:28)。
只有若望記載了這句話,而且認為有重要的意義。這句話引自 聖詠42:3:我的靈魂渴慕生活的天主。
聖詠作者用這句話表達對上主面容的急切渴慕。
若望以象徵的意義來解讀耶穌是真的口渴,如今正要斷氣。
耶穌的口渴指的是,祂熱切渴望賜給人類生命的活水,正如祂對撒瑪黎雅婦人所說的一樣。只是在那裡,那位婦人請求耶穌給予她生命的活水,使她永不再渴,也就是準備並接受天主的恩賜。
耶穌的願望就要實現了。祂嚐醋之後,說:完成了。就低下了頭,交付了靈魂(若19:30)。
這就是可以使人解渴的水,是人類真生命泉源的水,傾倒在所有接近十字架的人。
耶穌死後,一切都完成了,聖神也賜給了人。我們現在來看耶穌被埋葬。在這裡,若望願意幫助門徒們理解所發生的非凡事蹟。
他強調了一個本身並不重要的細節;有一個士兵用長矛刺透了耶穌的肋旁(若19:31-37)。
作者反覆強調這個細節看似是多餘的,強調了三次這樣的見證是可信的:那看見這事的人就作證,而他的見證是真實的;並且 「那位」知道他所說的是真實的,為叫你們也相信(若19:35)。
通過這個細節,作者強調了更深刻的意義。
為了解讀這段聖經,作者提到了事情發生的時間:那天是預備日。就在那一天,在聖殿的庭院內,司祭們正在祭殺逾越節的羔羊。
因此,福音作者邀請我們要在「出谷」的事蹟中閱讀福音。
若望想要告訴我們的是,在預備日,真正的逾越節羔羊在加爾瓦略山上被祭殺了。通過傾流自己的血,耶穌把整個人類從毀滅的天使手中,從邪惡與死亡的統治之下拯救出來了。
為了強調這一訊息,作者還記載了其他福音中沒有敘述的一個細節:有兩個強盜也與耶穌一起被釘,而士兵們為了加速犯人的死亡,將與耶穌一齊被釘的兩個強盜的腿打斷了,當士兵來到耶穌跟前時,發現祂已經死了,就沒有打斷祂的腿。
這裡再次強調逾越節的羔羊,按照出谷記的記載,不可折斷逾越節的羔羊的骨頭(出12:46)。
還有最重要的一個細節:有一個士兵用長矛刺透了耶穌的肋旁,立時流出了血和水。
這一發生在身體上的事件本身沒有什麼特別之處,但為若望來說卻有非常重要的象徵意義。
為閃族人來說,血是生命的象徵:流盡最後一滴血意味著奉獻自己的全部生命。
從被刺透的肋旁流出了最後一滴血,因此人可以看到天主的心,發現天主無盡的愛:天主竟這樣愛了世界,甚至賜下了自己的獨生子,使凡信他的人不至喪亡,反而獲得永生(若3:16)。
世界能從天主無盡的愛中獲得什麼呢?
耶穌說: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若12:24)。
果實就是聖神的傾注,是由耶穌被刺的肋旁所流出的水的象徵。
耶穌對撒瑪黎雅婦人許諾的生命的活水來自天主的心。
若望莊嚴地結束了這部分的敘述,其中包含著很深的神學意義:他們要瞻望他們所刺透的(若19:37)。
這句話引自公元前4世紀末的神秘預言,出自匝加利亞先知書(匝12:10)。講述了一位無辜的義人被刺透,但後來,天主使人們感到悲痛,並使那些迫害他的人真誠悔改。所有的人都懺悔,注視他們刺透的那位。他們要大聲哭泣,哀悼他如同哀悼獨生子,痛哭他像痛哭長子(匝12:10-11)。
誰是被刺透的人?他為何被殺害?匝加利亞先知肯定是在敘述一件當時代的悲劇事件。除此之外,我們一無所知。但在若望的筆下,這個神秘的人物就是耶穌的形象。
所有的人都要注視被釘在十字架上又被刺透的基督,承認祂就是世界的救主。十字架將要成為他們選擇的標準,將會指導生命前進的方向。
耶穌被埋葬的部分(若19:38-42)與對觀福音的敘述基本相同。然而,若望福音也有一些對觀福音沒有記載的細節。
從前夜間來見耶穌的尼苛德摩與阿里瑪特雅人若瑟一起,帶著沒藥與沈香調和的香料,約有一百斤,他們兩人用香料與殮布將耶穌的遺體包裹起來,安放在墳墓裡。
這個細節令人驚奇。首先,調和的香料很多,約有32.7升,而且非常昂貴。香料有點太多了,敷抹遺體一千次都足夠了。
另外,香料不適合敷抹遺體,而是用在婚宴的衣服上(詠45:9)和臥室中:我用沒藥、蘆薈和肉桂熏了我的睡床(箴7:17)。
若望這裡描述的不是埋葬遺體(也沒有提及用石頭掩住墓門),而是在為新郎準備休息的洞房。
先知們表達天主之愛的最美妙圖像是婚禮。先知們宣講說,天主是忠信的新郎,以色列是新娘,可惜的是,以色列常常喜歡偶像的愛勝過天主的愛。
在福音中,耶穌就是新郎。祂是從天降下的天主子,為找尋迷失道路的新娘。
若望福音的開始就敘述了耶穌是新郎(若3:29-30)。
耶穌在十字架上向人證明了最偉大的愛。因為沒有為比自己的朋友捨命更大的愛情的了(若15:13),這是一種迷人的愛,正如雅歌中所說:因為愛情猛如死亡,洪流不能熄滅愛情,江河不能將它沖去(歌8:6-7)。
新郎如此愛了新娘,也在等待著新娘的擁抱,新娘就是站在十字架下的新團體,若瑟與尼苛德摩是新團體的代表。
這個團體的行動充滿了象徵意義:不計代價地在殮布上塗抹香料,用以包裹新郎身體的婚宴禮服,就像伯達尼的瑪利亞所做的一樣(若12:1-11)。眼中充滿了淚水,表示終於明白了天主是多麼的愛自己。
園子使人記起猶大君王的被埋葬(列下21:18,26)。
在受審的進程中,耶穌被稱呼為「國王」,戴上王冠――茨冠,穿上紫紅袍,在十字架上成為君王。
如今耶穌被埋葬了,祂不僅是新郎,而且也是國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