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樂和希望的話語
費爾南多‧阿梅利尼神父 Fr Fernando Armellini
的釋義 英文;西班牙文及繁體字幕 (選擇字幕)
* Original voice in Italian, with Subtitles in English, Spanish & Cantonese
Videos subtitled and Voice Over in the same languages are also available.
大家主日好。
在耶穌的時代,就如今天一樣,虔誠的猶太人醒來時就披上祈禱的披巾轉向天主。這是晨禱。Shachar是早晨的曙光。舉目向天,和天主進行對話是一個人最美的舉動。但在我們的世俗世界裡,這祈禱處於危機,我相信為許多人來說可以引用Friedrich Hegel的名言,他說現代人的晨禱是讀報紙。我要在讀報紙之前加上我們今天先看看手機。
但是就這樣放手我們和天主的關係,我們確定自己有獲益嗎我們變得更像人嗎?看不到歸向天主的召叫以及我們最終的命運回到世界的實相,似乎唯有它們才能給我們的生命滿全的意義,我們在豐富作為人的自己還是在耗盡自己?
今天祈禱陷於危機有幾個原因。有很多分心的東西;我們被狂熱的行動主義所征服;人們承受著太多的任務,我們必須削減一點,第一個枯枝我們覺得最不需要的就是祈禱。現代人覺得他們可以自足;他們依賴科學技術,因為他們確信這些會解決他們所有的問題。但這種對祈禱的不忠實決定性地促成了對祈禱的普遍錯誤觀念。
甚至為今天很多人,祈禱意味著重複固定的經文,這樣的祈禱越來越沒有需要了。耶穌已經警告過我們這個危險。祂說:「當你們祈禱時,不要像外邦人那樣嘮嘮叨叨。」第二種祈禱甚至更難:就是那種求天主賜給他或他人恩惠的祈禱:求健康、生意興隆、事業成功、家庭和睦。
在這個祈禱之前,今天的人們感覺到有種不安,因為他詫異天主和他的不安有什麼關係。這些都是我們必須解決的問題。這種不安後來增加了,當我們看到信徒們為了向天主求得這些恩惠,求聖人的轉禱,有時候求助於各個地方的聖髑,被祝福的聖物。我們不想輕視這些大眾虔誠的表達,但我們要小心因為它們介於魔術和貶低祈禱的邊緣。
最後,我要說的是我們今天聽到的對祈禱的反對只是因為我們還沒有理解祈禱是什麼。今天的福音章節讓我們反省這個主題為能明白祈禱的含義,福音開始就在講耶穌在祈禱。讓我們聽聽:
「有一天,耶穌在某處祈禱;祈禱完了,祂的一個門徒對祂說:「主!請教給我們祈禱吧,就像洗者若翰教給他的門徒一樣。」
聖路加記載了七次耶穌祈禱並提到當門徒們看到耶穌祈禱時就請祂教他們祈禱,耶穌教了門徒天主經。是什麼促使他們做這樣的請求呢:「教我們祈禱」?他們一定是注意到當耶穌祈禱時發生了一些美好的事。在祂的公開生活中,耶穌常經驗到沮喪;祂很驚訝在納匝肋祂自己的同鄉的不信還有祂自己的家人。有時候,祂對那些不斷設圈套指控祂的那些人的虛偽感到生氣;祂常為自己的門徒的心硬感到憤怒。
耶穌是怎樣度過這樣的時刻的呢?確實,就像我們一樣,祂經驗到反應的衝動但祂從未順從這樣的衝動;祂總是保持安詳和內在的平安。在那些時刻,門徒們看到耶穌隱退去祈禱,在和天父的對話中,耶穌找到了如何以一種新的方式和這些對祂有敵意的人相處,如何與祂所愛的、想要帶領他們走向真理卻很固執的門徒相處。
當祈禱結束時,門徒們看到耶穌被美麗的光芒環繞著,當梅瑟與天主說話之後下山時臉上也是帶著同樣的光芒。門徒們看到耶穌是一個好人,誰都幫,祂不怕衝突,但總是很忠誠,他們一定聯繫到祂是一個祈禱的人,祂所有的選擇都是在和天主對話之後才做的,他們開始渴望學習像祂一樣祈禱成為一個和祂一樣好的人。他們對祂說:「教我們祈禱就像若翰教他的門徒一樣。」
拉比們通常在一個祈禱中總結他們的靈修以及他們想要教給他們的門徒的價值;洗者若翰也教了一個祈禱,因此門徒們請耶穌教他們祈禱好讓他們認同自己是耶穌的門徒。然而,在說這個祈禱之前,即天主經之前,我們需要做一點觀察來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
首先我們要知道天主經有兩個版本,一個是瑪竇福音中的長式天主經,那是我們通常用的;另一個短式的,就是在今天的路加福音中記載的。還有第三個版本,比聖瑪竇和聖路加福音中的都古老,這個版本是在Didache發現的。所以,問題自然就來了:哪個版本是耶穌教的呢?答案:哪個都不是。
讓我們看第二個觀察:天主經不是加給別人的一個固定祈禱經文;不像聖母經、三鐘經、和又聖母經那樣有固定格式,不是的。天主經是基督徒訊息的所有基本主題的整合。在天主經中,我們的信仰和倫理生活的所有主題都涉及到了。聖奧斯定說如果你讀所有的神聖的經書,你會發現沒有一樣不包括在天主經裡。所以,如果天主經不像其它的經文那樣有固定格式那又是什麼呢?在早期的基督徒團體中天主經要一天被誦念三次,因為它就像一面鏡子,在這個鏡子前每個門徒都被召叫檢查並核實他的身份是不是在耶穌內的信徒。
天主經告訴我們念天主經的人應該是怎樣的,他應該怎樣思想,怎樣生活。這是我們被召叫默觀的鏡子,去看我們的面容的美是否符合那祈禱;而且也注意到缺點和限度。這是一面鏡子我們可以用來檢查我們是否還好,如果在我們領洗的生活中一切就序。即我們是否符合祂在這個祈禱中給我們呈現的真基督徒的圖像,我們每天要三次念天主經。在早期教會中,門徒們站在這鏡子前。
第三個觀察:聖經學者確定耶穌沒有教天主經。這是基督徒團體編的經文,他們想把他們所有的信仰都合成在一個祈禱中。這是早期完成的,在教會生活的第一年就有了。因此我們帶著感情來看這段經文,因為它把我們放在鏡子前面不僅是我們還有我們所有在信仰內的弟兄姐妹都用這面鏡子來證明我們在天主前作為基督徒的身份以及他們對福音的忠誠。
在初期教會中,天主經是在教理準備結束準備洗禮時被教給望教者的;教給他們這經文是作為他們所學的所有關於天主的內容的一個綱要以及作為一個受洗的人他們要過的生活。今天讓我們試著在這個祈禱中反省。讓我們聽聽:
「耶穌對他們說:「你們祈禱時,要說:父啊!」
「要說:父啊!」耶穌告訴我們誰是我們祈禱的對象,我們應該向誰祈禱才能確保我們的祈禱被聽到:向天父。核實誰是我們祈禱的對象很重要因為如果我們犯了錯誤,我們冒險對一個不存在的天主說話。無神論者,當然,不能祈禱,因為他沒有祈禱的對象,一個相信他是一個絕對的一部分的人也不會祈禱就如在多神教或在某些東方宗教中發生的,他們不相信一個個人化的天主。當祈禱時,基督徒被邀請問他自己我是向天父祈禱嗎?為某些基督徒而言,天主仍是一個偉大的統治者,人應該以恐懼和顫慄走進祂人在祂面前必須跪下或朝拜。
因此很多人覺得向聖人祈禱最自在,但如果祈禱的對象是聖人,那人就不是向天父祈禱。和聖人們一起祈禱很美,和瑪利亞,和聖安多尼,和在我們之前回到天父家鄉並與基督復活的弟兄姐妹一起祈禱,但我們不需要中間人…他們在天主前轉求為我們求得那些我們不敢直接向祂求的恩惠。
天主經教導我們基督徒的祈禱是指向天父的,只向著祂,自信地感覺到他是一個被愛的兒子或女兒。讓我們試著把自己放到天主經這面鏡子前讓我們核實我們相信的天主是否真的就是耶穌在天主經裡常稱呼的「阿爸,」父。當耶穌講到天主,祂總是稱祂為天父。在福音中,我們發現耶穌這樣稱呼有184次,其實只有祂這樣稱呼天主;只有一個例外,即斐理伯在最後晚餐時,向耶穌說:「請把父顯示給我們,這就足夠了。」
天父圖像讓我們想到家庭生活的親切氣氛,不是坐在寶座上的統治者;不是我們在他面前前要顫抖並臣服的法老。「父」這個詞讓我們覺得天主離我們很近,祂參與我們的喜樂和痛苦,在我們生命的每個時刻祂都陪伴我們當事情順利時,以及當我們哭泣時;就如有些人認為的,即使我們要下地獄,不是天主將極為開心,不是的。既然祂創造了我們,天父就以祂的喜樂來賭我們對祂的愛的回應。主耶穌想要我們稱天主為父,好天父唯有善的天父。祂不懲罰人;祂不讓那些做出不快樂的選擇不聽祂的話的人得報應。還有對天主父祈禱,我們意識到我們是祂的子女,我們以祂的肖像而造成,既有好的,也有不好的,因為他們相似的面容很可能被扭曲但天父的圖像絕不會被抹掉;我們將永遠是祂的子女。最後,當我們稱天主為父時,我們記得我們是而且我們必須活得像兄弟姐妹。
現在讓我們聽聽耶穌邀請我們向天父提出的請求:
「願禰的名被尊為聖,願禰的國來臨。」
第一個請求:「願禰的名被尊為聖。」名字為我們也很重要;只要想像一下當我們在人群中聽到有人喊我們的名字時我們是什麼感覺;我們覺得被從無名氏中拉出來。是我,就是我;有人關心我,不是因為我的很多親戚的姓氏,而是因為我的名字。為猶太人講,名字甚至更重要,因為他確認是同一個人。如果一個人去巫師那裡因為他想祝福或詛咒一個人,巫師將問他那人的名字是什麼,並要在那名字的基礎上使手段。
所以,「願禰的名被尊為聖意思是禰應該被聖化,必須表明禰這個人或天主是聖的。「聖」是什麼意思?希伯來文中的「Kadosh」意思是「分離,」「不同的。」當我們說「聖所」(在希臘文中是「tenemos」)這個詞來源於動詞「temno,」意思是切掉。「Tenemos」被理解為是在世俗地方中的聖地,當在聖殿裡器具在舉行禮儀時用到;這些器具成了聖的;它們不能被濫用。
我們記得巴比倫王Baltazar所做的褻瀆的事;有個晚上他喝醉的時候在他所有的嬪妃面前,他把他的父親拿步高從耶路撒冷聖殿裡偷來的聖器拿了進來。這是對聖器的極大褻瀆。當我們對天父說:「願禰的名被尊為聖,分離開來,表明禰和人們發明的其它神不一樣是什麼意思?讓天主如此獨特的聖是什麼呢?這是天主的明顯身份,那就是愛,只有愛;沒有其它的神像祂。
天主經提醒我們納匝肋人耶穌的天主的多樣性祂邀請我們抹掉並拒絕所有其它的神,也許甚至基督徒或某些基督徒仍然相信的神。讓我們把自己放在天主經的鏡子前。如果我們繼續宣講賜予法律的天主,懲罰和正義的天主,這天主沒有什麼不同;祂和我們給自己創造的其它的偶像沒有什麼不同;它們是我們喜歡的偶像,因為他們長得像我們,思考也像我們一樣思考。
所以,如果我們宣講這個天主,我們就褻瀆了祂的名字,玷污了祂的身份。我們可以這樣改述我們對天父的第一個請求:「祈求藉著我們,禰的子女,所有的人都看到禰的聖名閃耀;天主是愛,只有愛,因為如果禰是愛,我們已經領受了你同一生命和聖神的人也應該是這樣,我們表明我們能像禰一樣無條件的愛,甚至愛那些傷害我們的人。」
第二個請求:「願禰的國來臨。」我們願意屬於哪個王國?因為有一個舊的王國以競爭為特徵的王國,想要強加於人,統治,奴役弱者的王國。在這競爭的舊世界裡,只會有戰爭和侮辱,暴力,和剝削弱者。耶穌來開始一個新世界,祂的王國不一樣;它和舊王國相反。
這是耶穌開始的世界,在那裡偉大的人不是統治者,而是服務者;然後,天主經的鏡子把我們放在我們已經做的選擇面前,天主經提醒我們我們屬於給與生命的羔羊的王國,不屬於狼的舊王國。「願禰的國來臨。」意思是:「賜給我們光明和力量成為這新世界的建設者。」
接下來是涉及基督徒道德生活的請求;讓我們聽第一個:
「求禰每天賜給我們日用的食糧;」
我們記得天主讓祂的子民在 曠野裡經受的考驗。祂賜給他們瑪納並命令每人只能收集當天夠用的。祂想讓祂的子民學習控制他們的貪婪及囤積超過所需的物質的衝動。祂想要教導祂的子民滿足於每日生活所需。 求日用糧,我們記得這個真理,這世界的物質不是我們的,它們是天主的恩賜;它們屬於祂。
《聖詠》第24篇第一節說:「大地和其中的萬物,屬於上主,世界和其間的居民,屬於上主,」我們不是主人;我們是客人,我們是被邀去赴宴的客人。天主經質問我們對使用這世界的物質的判斷力。所以, 人不能跟天主求要囤積日用糧,為滿足他的突發奇想,他參與建造了一個被一分為二的人類,有的人死於貧窮,有人揮霍浪費,那些能揮霍得起的人。我們求天主給我們「食糧,」所以,這是祂的禮物,但也是我們的,因為這是我們勞動的成果。麵包不會生長在田地裡;麥子生長在天地裡。要讓麥子變成餅,人的工作是需要的。
天主經提醒我們有責任生產生命的必需品。那些不工作的人,那些生活懶散的人不能念天主經;他們將撒謊,因為他們不能說祂賜給我們的餅也是我們的。
讓我們現在聽聽我們向天父提出的最後兩個請求:
「求禰寬恕我們的罪過,如同我們寬恕所有虧負我們的人,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
天主的寬恕指什麼呢?天主如何寬恕我們?仍有一個非常盛行的祂的寬恕的圖像就是反映在祈禱中的那種,有人去辦告解時仍然念的:「因著犯罪,我該受禰的懲罰。」這是偉大的統治者的圖像,祂被竟敢違抗祂命令的那些人惹怒了;你求祂寬恕,因為祂是好的。祂寬恕並忘記一切。但如果你不求祂寬恕你,祂不得不懲罰你。
這是天主的寬恕的一種褻瀆的圖像,這樣講的人褻瀆祂的名字,他沒有聖化祂的聖名。這樣的神非常像我們;祂是我們的偶像。我們愛祂因為祂和我們一樣思考。如果這是天主的寬恕,即使我們這些祂的子女我們將被召叫只是去寬恕那些認錯並向我們道歉的人。然而,我們應該寬恕每個人,就如天父寬恕每個人一樣,甚至那些沒有求寬恕的人祂也寬恕。罪傷害的是人,而不是天主。
厄裡胡對他的朋友約伯說:「如果你犯罪,你造成了什麼傷害?如果你多次犯罪這對天主又怎樣?你不是傷害天主。」罪傷害的是犯罪的人:暴力、通姦、偷竊、撒謊誹謗別人,殘忍對待別人。因此天主愛人,向他顯示生命的道路並指給他是什麼使他變得沒有人性,當人犯罪時,天主不會添加人已加給他自己的惡。
天主的寬恕先于罪人的悔改。罪人在天主寬恕他之後悔改,比如,在天主使他明白他走錯了路之後。天主如何實行這寬恕呢?首先,以祂的話;祂的話是不斷指明正路的光明;然後,藉著祂的天使們這些人是祂的子女,他們以他們失足而不快樂的弟兄的痛苦為自己的痛苦,他們關心他;他們研究所有可能的途徑讓他明白他在傷害自己他也在傷害別人。
寬恕就是不獲得平安不罷休,直到犯罪的弟兄回頭。罪人沒有被寬恕因為他悔改了,但他在天主寬恕他之後悔改了。然後我們不需要向天主道歉;耶穌在福音中從未說我們得道歉;我們必須向我們得罪的弟兄姐妹道歉。當天主寬恕我們時,我們悔改;我們意識到我們走錯了路,我們被邀請去慶祝,因為,在天上,那是一個大盛宴,不需要補贖。
在《雅各伯書》第5章中:「我的弟兄們,你們中誰若迷失了真理,而有人引他回頭,該知道,那引罪人從迷途回頭的人,必救贖自己的靈魂免於死亡,並遮蓋許多罪過。」天主經讓我們一直在這種關注弟兄姐妹的氣氛中。
在天主經中我們最後的請求是:「不要讓我們陷於考驗。」以前被翻譯為:「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我們知道對上主這樣的請求有點困難;以前我們常說:「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這翻譯是錯的,因為天主不會讓我們陷於誘惑。不會的。另一個翻譯說:「不要把我們捨棄在誘惑中。」我們要清楚;這可不好;如果有,更正確的應該說:「在誘惑中,不要捨棄我們。」不是我們求天主不要在誘惑中捨棄我們似乎祂想要捨棄我們,我們求祂不要這麼做。這種表達不好。甚至這些翻譯沒有尊重希臘原文。
在希臘原文中,我們看到動詞「eisperein,」這個詞在希臘文中只有一個意思:「不要把我們帶進來。」所以,不是拋棄我們,不是的。而是別「把我們帶進去。」第二個詞:「誘惑。」「 Peirasmos」(在我們的翻譯中是不要考驗我們)。「 Peirasmos」的意思可以是誘惑,也可以是考驗;我們求天主不要把我們置於考驗中。天主引導我們的生活;在一生中,我們一定經歷很多事情,我們必須面對很多的考驗,從這些考驗中,我們才能變得成熟或被打敗。有的考驗把我們嚇到了。
考驗不僅是疾病,不幸也有成功,好運氣。我們都知道當財富突然臨到人們身上時,人們失去理智或家庭被毀滅。他們沒有經受住考驗。在生命道路上不可避免的許多考驗中,有些把我們嚇到了因為我們覺得軟弱。那些最讓我們害怕的考驗是痛苦的;當我們去醫院,我們看到這麼多的痛苦,我們對上主說:「別讓我經受這考驗因為我很軟弱,我也許會失去信仰並褻瀆說:「這些考驗嚇到了我,我求天主從這些考驗中救拔我。耶穌也曾經這樣求,在天主經中就是祂向天父的請求:「如果可能,免去我這一杯吧,」不要讓我陷於這樣的考驗。不是天主讓我們受考驗,不是的。而是在生命中遇到的考驗我們求主從那些嚇人的考驗中救拔我們。當我們祈禱時,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經受這些考驗,我們知道就是在祈禱中,我們將我們的思想和天主的思想調到一致祂將給我們力量在這些考驗中成熟起來。
這祈禱讓我們常保持警惕讓我們生活中發生的一切都生活在福音的光照下;這讓我們的良心常意識到有一個天父在我們身邊,尤其是在我們受驚嚇的艱難時刻。
現在耶穌用一個比喻結束祂對祈禱的教導,這比喻只有在路加福音中記載。讓我們聽聽:
祂還對他們說:「你們當中,誰有朋友半夜去找他,說:『朋友,借給我三個餅吧!因為我有一個朋友剛旅行到我家,我沒有什麼可招待他的。』那人在屋裡回答:『別來麻煩我啦!門已關上,我和孩子們都在床上睡了。我不能起來拿東西給你!』但是我告訴你們,即使那人不因友情起來,也會因他持續不斷的煩擾,而起身給他所需的一切。所以我告訴你們:你們祈求,就賜給你們;你們尋找,就必找到;你們敲門,就給你們開門。因為凡祈求的,必得到;尋找的,必找到;敲門的,門必被打開。你們中間會有這樣的父親嗎兒子要求一條魚,卻給他一條蛇?或要求一隻雞蛋,卻給他一隻蠍子?你們即使不善,尚且知道把好東西給自己的孩子,何況天上的父,豈不更要把聖神賜予求祂的人嗎?」
在福音中有幾次耶穌邀請我們祈禱;祂讓我們確信天父俯聽我們的祈禱。「無論你們因我的名求什麼,天父都會賜給你們。」在今天的比喻中:「因為凡祈求的,必得到;尋找的,必找到;敲門的,門必被打開。祂堅持說:「尋找的,必找到;敲門的,門必被打開。」如果你的祈禱仍未得俯聽,繼續求。
什麼時候祈禱得俯聽呢?我認為那祈禱得俯聽時就是當我們讓天主做我們想要做的事,不是的。祈禱被俯聽不是當天主改變時,而是當天主給我們祂的光明,因為在祈禱中,我們準備自己接受這光明我們開始像祂一樣思考,像祂一樣去看這個世界,看事物,看生命。
讓我們的思想和天主的思想一致需要時間。因此耶穌說如果祈禱被俯聽,我們的祈禱必須要長。需要時間才能讓我們的思想和天父的思想一致。讓我們想想明白某些痛苦的經驗有多難,疾病、不正義、背叛、被拋棄、孤獨…如何在天主的光照下經受這些考驗?同化祂的想法,需要和祂保持親密的對話。祂想要給我們的禮物是什麼?只有我們把我們的心放在祈禱中我們才能接受祂的禮物。這是祂的生命,祂的聖神;當我們祈禱時,我們從祂領受的聖神才能行動並體現在我們的生命中,體現納匝肋人耶穌的臨在和生命,因為住在祂內的是同一的聖神。當祂的聖神在我們內行動時,意味著我們的祈禱被俯聽了。
祝大家主日好並過好新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