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四旬期第一主日
弓箭:從戰爭的工具轉化為和平的標記
在古代各民族的神話故事中,常常有持弓比賽射箭的神祇,箭在弦上正在準備射向敵人。以色列人民在遇到不幸的時候,也認為是天主因為他們的罪惡而憤怒了,把箭射向他們:「他像敵人一樣,安穩地舉起自己的右手,拉開他的弓」(哀2 :4)。
古代的這些形像,是異教思維的遺產,它們注定要在天主逐漸展開的自我啟示前消失,這位天主不僅在手中沒有執行懲罰的任何武器,而且發誓要把一切戰爭弓箭打成碎片。 (匝9:10)
天主唯一的弓箭是在天空展示出來的:它不是威脅,而是以慈愛的懷抱把大地上所有的人與天主合一。「你看見彩虹,就當讚美它的創造者;它的光彩極其燦爛。它用光輝的弧形環繞天空,至高者的手,將它伸長」(德43:12-13) 。
這是天主對人類罪惡的回應是安詳回應:不是皺著眉頭的面容,而是一道光明,像溫柔的愛撫;不是威脅的斥責,而是接納的微笑,即使是那些離開天主很遠,犯罪很多的人,天主也沒有例外。
弓箭表達了一個悖論:天主的憤怒會化為期待的微笑,天主的嚴格與天主的溫柔同行;祂的正義是慈悲的,他不會射出除了愛之外的箭 。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
「我從我深重的罪惡中抬起頭,我看到天空美麗的彩虹」。
讀經一 (創9:8-15)
「天主對諾厄和他的兒子們說:『看,我現在與你們和你們未來的後裔立約,並與同你們在一起的一切生物:飛鳥、牲畜和一切地上野獸,即凡由方舟出來的一切地上生物立約。我與你們立約:凡有血肉的,以後決不再受洪水湮滅,再沒有洪水來毀滅大地。』」
「天主說:『這是我在我與你們以及同你們在一起的一切生物之間,立約的永遠標記:我把虹霓放在雲間,作我與大地之間立約的標記。』
幾時我興雲遮蓋大地,雲中要出現虹霓,那時我便想起我與你們以及各種屬血肉的生物之間所立的盟約:這樣水就不會再成為洪水,毀滅一切血肉的生物。」
地中海周圍的人們深深受惠於兩條河流,底格里斯河和幼發拉底河;然而他們也常常擔心生命之水有時會成為摧毀和死亡的力量。他們曾經學會了使用火、鑄造金屬、馴服動物,但是面對洪水和海嘯卻無能為力。水,像弓箭一樣具有雙重性格:是生命的標記,也是死亡的象徵;是上天的恩賜,也是神聖正義的懲罰工具。
在中東一帶的神話傳統中,處處表現出來對大水的記憶。古時,水曾經瀰漫大地。地球物理學家說,七千到八千年前,冰川融化造成海平面上漲了一百多米,造成各地令人震驚的災難。
從這個災難經驗誕生了無數關於洪水的神話,一直流傳到今天。最古老的版本是蘇美爾語言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三千年。它在故事中嘗試解釋這個災難的意義,是智慧的反省,後來被很多其他民族在各自的宗教背景中修改、採用。以色列人也知道這個神話,並且收集在了聖經中,只不過去除了所有與他們的信仰不吻合的內容,藉此來表達天主對惡的憎恨。 (創6:5-9,28)
故事的開始描寫罪惡的悲劇後果:上主見人在地上的罪惡重大,人心天天所思念的無非是邪惡;上主遂後悔在地上造了人,心中很是悲痛。上主於是說:『我要將我所造的人,連人帶野獸、爬蟲和天空的飛鳥,都由地面上消滅,因為我後悔造了他們』(創6:5-7)。這些話令我們感到困惑,這些形象使我們震驚,它們是聖經中最大膽的部分。通過這種最讓人不安的方式,達到唯一的目的:天主與人類和世界的歷史是多麼緊密。
聖經作者採用當時普遍流行的神話,不是告訴人們天主沒有耐心、濫施懲罰,而是讓我們知道洪水和其它災難從來都不是來於天主,邀請人面對世界上的惡不要失去勇氣。即使邪惡似乎已經氾濫超過界限,但是誰對天主有信仰就會有希望,因為知道天主決定創造新人類。新人類不是由人類的骨灰中誕生,而是從人類自己計劃和製造的邪惡社會的屠宰場裡轉化。
今天讀經結束關於洪水的故事,總結其神學信息告訴我們:天主面對邪惡不會放棄人類,祂要介入人類歷史進行恢復和重建。祂要開始一個新人類,給予他們美善,祝福他們:「我現在與你們及你們的後裔立約,並與同你們在一起的一切生物立約,……以後決不再受洪水湮滅,再沒有洪水來毀滅大地」(9-11)。
我們需要注意:天主沒有發誓不懲罰人類.....條件是人類不犯罪,要行善做好事。天主沒有向人類提出任何其它回報,而是單方承諾不論在什麼情況下,永遠保護和祝福人類。祂的愛是無償的!
這是聖經全書從一開始就給我們的安慰信息:天主不是期待人類先變得善良慷慨,而是就人類現實狀況下先愛人類,把人類轉化成為新生命。
讀經給我們的最後圖像是彩虹,標誌天主與人類的第一個盟約,早於與亞巴郎的盟約,後者的標誌是割禮。
諾厄不是以色列人,也不是基督徒,也不是穆斯林,僅僅「是正義整全的人,常與天主來往」(創6:9),是新人類的始祖,沒有民族、國家和宗教歧視。天主與這樣的人類締結盟約,承諾一個無條件的救恩。
這是天主第一次表示祂的普世救恩意願,後來在新約中明確重申:「祂願意所有的人都得救,並得以認識真理」(弟後2:4)。
我們可能期望作為四旬期的第一篇讀經,勸告我們如何齋戒、懺悔和改過。可是禮儀卻邀請我們喜樂,向我們宣告天主的一個承諾,保證人類任何罪惡都不會毀滅天主愛的計劃。
讀經二 (伯前3:18-22)
「兄弟們,基督一次而永遠為罪而死,且是義人代替不義的人,為將我們領到天主面前;就肉身說,他固然被處死了;但就神魂說,他卻復活了。他藉這神魂,曾去給那些在獄中的靈魂宣講過;這些靈魂從前在諾厄建造方舟的時日,天主耐心期待之時,原是不信的人;當時賴方舟經過水而得救的不多,只有八個生靈。這水所預表的聖洗,如今賴耶穌基督的複活拯救了你們,並不是滌除肉體的污穢,而是向天主要求一純潔的良心。至於耶穌基督,他升了天,坐在天主的右邊,眾天使、掌權者和異能者都屈伏在他權下。」
在這篇讀經中,伯多祿提到洪水,並且借洪水向他那個時代的基督徒解釋洗禮的效果。諾厄通過聽從天主的話而建設方舟,從洪水中獲得了拯救,也拯救了他的全家和很多動物,直到造物從罪惡中被解放,有能力重新開始。
洗禮的水也產生同樣效果:滅除舊人,重生一個新人;標誌罪惡和邪惡生活的終止,給予我們跟隨聖神的新生命。
這種更新是可能的,因為基督,這位義人,為全人類的罪而死去。是他,為教會賦予生命之神——聖神;是他,為洗禮的水賦予摧毀罪惡和死亡的力量,並且促生新生命。
福音 (谷1:12-15)
「聖神立即催他到曠野裡去。他在曠野裡,四十天之久,受撒殫的試探,與野獸在一起,並有天使服侍他。若翰被監禁後,耶穌來到加里肋亞,宣講天主的福音,說:'時期已滿,天主的國臨近了,你們悔改,信從福音罷!」
每一年,在四旬期的第一個主日,福音讀經都是關於耶穌在曠野受試探。馬爾谷福音的這一部分最短,只有兩個小節(12-13)。面對這僅有的兩節文字,有些人在準備彌撒講道時會比較困難,所以從瑪竇和路加福音中取來三個誘惑補充內容。其實最好的方法是不要擴大內容,而是限制在馬爾谷的經文中,因為內涵實際上已經非常豐富。
我們注意到:是聖神,像鴿子一樣停留在耶穌身上之後(谷1:10),推動耶穌到曠野。
如果「誘惑」指「煽動邪惡」,那麼聖神不會這棣做。我們知道在天主經中我們一直祈求天主不要讓我們陷於誘惑。然而,聖經中,常常說天主把人置於誘惑中,而那些人是天主接受的人,不是惡人。 (德2:5)
有些誘惑其實根本不是煽動惡,而是義人也同樣面對的環境,是一些我們不得不做出選擇的時刻,成為錘煉我們的堅強和獲得信德的好機會。
誰願意成長,希望改善,潔淨自己,強化自己對天主的關係,就不可能省去這種考驗。甚至連耶穌都沒有受到保護 ,而使得他離我們更近,和我們同在,「因為我們所有的,不是一位不能同情我們弱點的大司祭,而是一位在各方面與我們相似,受過試探的,只是沒有罪過」 (希4:15)。
為什麼福音書作者把耶穌受試探放在沙漠呢?這是個甚麼地方?
毫無疑問,耶穌像若翰和他那個時代所有的隱修人士一樣,在生命中需要經歷一段孤獨、默想和祈禱的生活,隱居在死海周圍乾燥和荒涼的沙漠地區的山洞裡。那麼我們要問,是不是馬爾谷有意限制耶穌受試探的時間,淡化這個短暫的經驗?
這不可能:它不僅與第二篇讀經希伯來書的內容不一致,而且使耶穌成為我們中的一個特殊成員,外在於我們所處的困境,享受特權,僅僅是同情或者最多是淺嚐輒止,或者甚至也沒有經歷焦慮和懷疑這些陪伴我們一生的折磨。這樣的一個耶穌我們不感興趣。
四十這個數字,在聖經語言中象徵一代生命,通過這個數據作者以鮮明的方式澄清,特指曾經在沙漠裡漂流,經過各種試探,很多人死亡在沙漠中的那個時代。耶穌的一生都被象徵在這沙漠度過的四十天,他的一生都充滿了考驗。他在領受了若翰的洗禮後馬上就進入沙漠,開始他的出谷,與撒旦進行較量,這個較量一直延續到他離開「沙漠」,徹底勝利,也就是死亡。
誰是撒旦,那出現在耶穌身邊的角色呢?
在希伯來語中,撒旦不是一個個體名字,而是一個集體名稱,專指反對者,指敵人、指控者。在耶穌的時代,被認為是一種惡精神體,是人類之善的敵人,摧毀天主的工程。在今天讀經這一段中,象徵耶穌在世一生「四十天」裡所需要面對的一切邪惡力量。
讀經介紹給我們這個天主和人類的敵人,它煽動仇恨、憤怒、自私、佔有慾、控制狂、無序的狂熱,這些製造腐敗和死亡的毒素。這些就是撒旦,是每一個人的敵人,每一個人都像耶穌一樣必須面對,但不是依靠驅魔,而是靠行動在天主聖言中的聖神的力量,還有聖事的力量。通過這種內在的鬥爭,給予我們成熟的機會,成長「直到我們眾人都達到對於天主子,有一致的信仰和認識,成為成年人,達到基督圓滿年齡的程度」(希4:13)。
馬爾谷在敘述過程中,以鮮明的象徵介紹出另外兩位角色:野獸和天使,他們不是為了在四十天結束時服務耶穌,而是在沙漠整個這段時間內陪伴他。他們代表什麼呢?
很多人認為,當談到野獸變得溫順的時候,馬爾谷暗指伊甸園,那個時候亞當給動物起名字,與他們和諧相處(創2:19-20)。耶穌在他公開生活開始的時候,就宣告重建宇宙和平,恢復人與大自然和動物的關係。
除此之外,馬爾谷可能還暗指達尼爾先知書非常著名的第七章,在那裡野獸代表世界的壓迫者,殺人如麻的巴比倫帝國被比喻為獅子,瑪待被比喻為熊,波斯人被比喻為豹子,亞歷山大大帝和他的繼承人被比喻為多角獸,駭人可怕。他們不是為人民服務,不是建立和平與正義,而是壓迫弱小,施行暴政和奴役人民。
如果是這樣,那麼馬爾谷福音書中在耶穌受試探時出現的野獸應該是指他一生與其鬥爭的世界的統治者們,政治、經濟和宗教(撒杜塞、議會、大司祭)權力的掌握者們,還有標榜「長時間祈禱」卻掠奪寡婦財產的精神領袖們(經師),還有宣講天主的正義,與罪人為敵的法利塞。
耶穌為保護人類而戰鬥,為了從強暴而不是服務人民的體製鐵爪下解救人民。
福音書作者希望警告門徒們,他們的生命中也會有這樣的野獸:他們是剝削和壓榨人民的經濟權力,使全國百姓生活貧困;愚蠢的意識形態導致他們犯下愚蠢和罪行,狂熱,宗教原教旨主義和種族主義。
天使也同樣具有聖經象徵意義。這裡不是像通常那樣指精神存在,天主救恩的中介者,上主惠益於人的工具。我們知道梅瑟在沙漠中領導以色列人民,所以他也被稱為「天使」(出23:20,23);洗者若翰也被介紹為「天使」(谷1:2)。上主的天使是所有與天主的計劃合作的人們,投身於繼續基督已經開始的偉業的人們。
在「四十天」中,耶穌遇到野獸,但是也有很多天使在他的路上陪伴。天使照顧他的人,首先是他的父母,在他公開生活中幫助他的婦女們,贊同他提出來的價值、分擔他所做的選擇的人們,與他的救恩工作合作、服務在他身邊的人們。
今天仍然有很多天使,由於上主的眷顧安排在我們的生活中,尤其是在黑暗的時刻陪伴他的弟子們。
在家庭生活中建設和平的人是天使,安慰心靈憂傷的人、指引上主道路的人、傳遞喜樂和希望的人都是天使。但是也有可能天使轉化為野獸和撒旦,即使是出於善意,即使是耶穌的弟子也存在這種可能性,比如伯多祿,當他放棄跟在耶穌身後,而要指導耶穌的步伐時(谷8:33)就成為撒旦。我們也有可能做同樣的事情,當我們忘記福音原則,而附和這個世界的暴力、壓迫、享樂主義,拒絕奉獻的時候,我們就成為撒旦。
在讀經的第二部分,馬爾谷首先強調耶穌初次講道的地方——加里肋亞,然後帶出一個耶穌講道信息的概括:「時期滿了,天國來臨了,你們要悔改,相信福音」(14-15)。
耶穌選擇為他的使命揭幕的地方非常具有神學意義。耶穌沒有停留在沙漠像若翰那樣,沒有等待人們去尋找他。他讓人們照樣生活在自己的家庭裏和工作環境中,而是他自己各處走動去會見有各種需求的人們,給予他們理解和幫助。
他不是直接奔向耶路撒冷,那個宗教首都,居住著純潔的猶太人和一絲不苟舉行宗教禮儀的司祭。他首先來到被鄙視的地區,異邦人的加里肋亞。在湖邊他找到整理漁網的捕魚人,在葛法翁的稅關他感動並且召叫了瑪竇,他進入期待他的罪人的家庭與他們一起吃飯。他為所有被社會排斥在邊緣的人們傳遞喜樂的消息:準備的時間結束了,歷史的新時代開始了,天國臨近了。
天國。這個讓以色列人民無限感動的詞彙。大部分的人都認為是重建達味王國,一個戰勝和踐踏異教徒國家的默西亞的來臨。對於法利塞人來說這個時代是所有的人都完滿遵行天主誡命的時代,然而也存在政治、宗教,尤其是經濟既得利益者,他們根本不希望任何新王國,巴不得現行的狀況永恆持續。
當耶穌宣告天國臨近時,他喚醒了許多人心中那蟄伏的古老希望,而既得利益者則對他產生了敵意。因為他在建設一個徹底不一樣的新社會,與標誌著人類關係的現行原則相反。不是統治,而是服務;不是自私的囤積、尋找自己的利益、爭搶首席,卻是為了不再有貧困而與他人分享一切;不是報復和不義,而是無條件的寬恕和愛仇人。
難道這是一個夢想家的幻覺嗎?不,這是具體的建議,即使好像難以實現,因為人性的懶惰傾向於維護自己的利益。「你們要相信福音!」耶穌勸告我們,相信福音,接受天主的建議和天國的規劃,天國已經臨近了,要居住在人們中間,在我們心靈深處建設我們的生命。不是不能實現的烏托邦;相反,新世界已經升起來了。 (格後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