耶穌顯聖容
8月6日
默觀祂轉變的面容:
每位基督徒必須要做的體驗
顯聖容的故事之後,三部對觀福音立刻講述了一個癲癇症患兒被治癒的故事。耶穌同伯多祿,雅各伯和若望從山上下來。他們看到,一個人離開群眾,跑向祂,向祂求助。我的兒子,我的獨子 —— 他說:“惡魔捉住他的時候,他突然狂叫。惡靈把他陷入痙攣,他口吐白沫,使他筋疲力盡。我求禰的門徒,把它趕走,他們卻不能。”(路9:38-40)
耶穌已經賜給他們“驅逐一切惡靈,醫治疾病的能力和權柄”(路9:1)他們為什麼沒能完成使命呢?
很快就找到了原因:因為他們沒有同主在山上。那些沒有看到祂光耀面容的,不能立刻有效的同那折磨人類的魔鬼作戰。
傳統上,耶穌顯容發生在大博爾山(Mount Tabor)一座在埃斯德賴隆(Esdraelon)平原的,高聳的獨峰。自古以來,長滿聖櫟(holm oak),角豆樹(carobs),松木(pine trees),它被稱作聖山,在這山上供奉著外邦人的神祇。今天,這個地方邀請我們默思和祈禱。在那裡,自然提升我們,注視天空,把我們的思緒,轉向天主。
如今,不論這樣的體驗如何深刻,應當注意:福音並沒有提到大博爾山,而是一座高山。在聖經學的語言中,山並非指向一個物質的地方,而是指:與天主的親密關係達到巔峰時體驗到的,天主臨現的內在體驗。借用神秘主義的的話來說,我們能把它稱作,靈魂感覺到與天主共融,基本認同祂的思想和感受的超性狀態。
耶穌離開平原,領著一些門徒上到高處;祂使他們遠離屬人的理性和算計,把他們導入聖父的神秘計畫中。祂使他們上到處,接著把他們領回,使他們轉變,來到他們蒙召去工作的地方。
那些真正愛人,想要參與到天國的建設中的,必須要讓自己舉目望天,使他們的思想和目標,與天主的一致。他們必須首先“理解”使生命成為恩典的天主,不是穿著失敗者的黑色外袍,而是穿著耀眼和光耀的真光。
在這“山”上,耶穌看起來與別人對祂的評判有所不同,祂在那裡經歷到了一個形變:祂受損的面容,已被轉變,真光照亮了失敗的黑間,僕人破爛不堪的外衣,成了美麗的華服,死亡的黑影,消散在復活的黎明。
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個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主啊!讓我們在被毀容者的臉上,注視到改變了面容的基督。」
讀經一:達7:9-10,13-14
這個章節,戲劇般的,以夜間的神視開端。達尼爾看到,從海洋裡浮現出來—— 在古中東時期,充滿敵意的世界和混亂象徵—— 四頭巨大的野獸:獅子,熊,豹子,第四只獸,令人感到害怕,以超凡的力量,用鐵牙搗碎一切(達7:2-8)
語言和圖像,具有末世色彩。援引和映射的人類歷史,具有象徵性,不難被解讀:因為接下來的故事,都是出自同一個先知,解釋了它們的含義(達7:17-27)。取代這四隻兇猛野獸的,是在世上存續的,壓迫天主子民的四大帝國。
獅子象徵著巴比倫的血腥統治,那個該死的,那個摧毀耶路撒冷及其神廟的殘酷城市;熊所指代的瑪待(Mede)百姓,貪婪,隨時準備攻擊;有四個頭的豹子是波斯人向各個方向窺視獵物的象徵;第四種野獸是最可怕的,描繪了亞歷山大大帝及其繼任者迪亞多奇(Diadochi)或馬其頓六位將軍的統治。
這些人中,有一人,特別陰險,那就是安條克四世(Antiochus IV),他迫害忠於天主律法的聖徒。修訂達尼爾書時期,是他掌權的時候。在歷史上,對弱者殘酷無情的統治總是成功的。他們是侵犯人民權利、實施暴力和濫用權力、行為像野獸的帝國。
難道世界常是傲慢之人壓迫那以天主作自己勇力的百姓嗎?難道,天主會對祂受壓迫的百姓無動於衷?這些都是令人痛苦的問題,使達尼爾,因天主之名,想要回答的問題。這一壯麗的情景,我們在引言的部分,已經介紹過(第9-12節)
安放在天上的寶座。一位老人—— 指的天主本人—— 坐席審判,審布判決:野獸的權利,已被剝奪,最後一頭,已被處死,被撕成片,投到火中(達7:9-12)接著會發生什麼?先見者繼續報告他的神視:“我繼續觀看夜間的神視。有一相似人子者,乘著天上的雲彩而來。祂面對那萬古常存者。就賜給祂統治權,尊榮和王權。”
在希伯來語中“人子”所表達的,只是人的意思。人受動物的驅使,指的是:人時常被世界所管理;不是現在,而是將要來的,帶有人心的那一位。這人物是誰?祂不像那四頭怪獸一樣,從海中來,而是自天而來,就是自天主而來。
達尼爾書的作者思考的,不是個體;他指的是以色列人,在受了安條克四世(Antiochus IV)巨大的迫害以後,會從天主那裡領受一個持久,不會衰退的王國。眾人都要屈服於祂,不再受到壓迫,因為他們的君王,具有一顆屬人的心。
本書的作者,在兇惡的安條克四世(Antiochus IV)壓迫期間(167-164 B.C.) 寫下了這部先知書,想要給自己的百姓,注入勇氣和希望。他確信,迫害終將結束;然而,幾年以後,天主要把世界的主權交在以色列人的手中。
這預言什麼時候應驗的呢?兩年或三年以後,以色列人設法取得了政治上的獨立,許多人覺得:這是達尼爾所預言的“人子”最終為王的時刻。事實上,不幸的是:與期望的不符。馬加伯(Maccabees)—— 英雄般的猶太領袖 —— 取得了王位,很快忘記了與上主訂立的盟約,轉向了壓迫者。他們繼續列舉野獸的片段:家庭恩冤,爭權奪利。虐待,奢華般的宮廷生活,宗教和道德的敗壞。
現在我們知道,預言並沒有實現,而是隨著“人子”耶穌的降臨,祂開始宰製至高者的聖人(谷14:62)。祂組織新的演員,重讀古時的文段。祂改變了文段,介紹了新的策略:與世世代代產生 的“野獸王國”相反:不再攀登,取得王權,而是下山,接受秩序;不是去奴役弱者,而是服務弱者。
祂的王權,並非始自得勝,自而始自失敗。祂所處的時代的政治,經濟和宗教勢力,聯合起來,把祂消滅,他們把祂殺了,他們確信,祂的提案,已經終結。相反,祂的失敗,開始了一個嶄新的世界。祂具有天主的德能,人子的國度,儘管祂總要處理憤怒的壓迫者,但仍然想要擴展自己的神國,擁有所有人的心。祂要“如同黎明,越來越明亮,直到成日中。”(箴4:18)
祂那個時代的政治、經濟和宗教力量聯合起來消滅了祂,他們殺死了祂,確信他們已經結束了祂的提議。相反,祂的失敗標誌著新世界的開始。擁有神聖的力量,這個人子的王國,儘管他將永遠不得不面對憤怒的反對,但它旨在擴張自己,並佔有所有的心。它將“像黎明一樣變得更明亮,直到一天結束”(箴4:18)。
讀經二:伯後1:16-19
早期的基督徒 —— 以及保祿本人 —— 相信,上主很快就會在祂的光榮中顯現,向祂的信徒介紹祂的王國。然而,直到西元第一世紀結束,一種主的王國,沒有來到的錯覺,在主的門徒中間,傳播開來。同時,不信者嘲笑說:“哪裡有祂應許的來臨?自從我們的祖先在信仰中死了,所有的一切,仍將繼續,如同自世界開始一樣。”(伯後3:4)
為了削弱門徒們的信德,有些懷疑論者甚至懷疑:救主來到的預言是空洞的,是聰明人編造,用來控制天真和易上當的百姓。
一個伯多祿的門徒,對這些惡毒的暗示,作出了回應。他以主的名義寫作,他主張:伯多祿“在聖山上”的個人經驗,“親見”偉大的救主耶穌的證言,是真實,無可爭辯的證言。他們處身於光榮的主顯節,親耳“聽到”天上的聲音:“這是我的鍾愛之子,我所喜愛的。”
這不是一個虛構的童話故事。這是與納匝肋人耶穌一起生活之人領受的啟示 。他們受自上而來的光照,已默觀祂光明和光耀的面容。
他繼續道:我們好像夜間守更的哨兵,注目地面,焦急等待明亮的“晨星”(默2:28;22:16),迎接嶄新的一天。
信徒因期待歡喜的日出,他們的面容,露出光明,他們的腳步,受照世明燈的引導,在濃鬱的黑暗中,仍要閃耀。天主聖言的明燈,藉由聖經傳遞(第19節)
福音:谷9:2-10
每年四旬期第二主日,都給我們提出上主給我們顯了聖容。這段話的資訊乍一看既不清楚,也不容易理解,因為它是用一種充滿象徵性圖像的語言傳達給我們的,需要解釋。場景設置在一個僻靜的地方,在一座高山上,耶穌和他的三個門徒一起攀登(第2節),這些人將在革責瑪尼(Gethsemane)見證祂的痛苦(參見谷14:33)。瑪律谷強調:他們是單獨去的。
耶穌的行為就像拉比一樣,當他們想揭露自己的秘密或傳遞真正重要的教義時,他們會和門徒一起退到一個單獨的地方,遠離窺探的耳朵,以避免被那些無法理解或可能誤解他們所聽到的話的人偷聽到。
在西奈山上,天主的話語也沒有直接傳達給所有的人民。梅瑟第一次獨自上到天主那裡(參看:出19:2ff);於是他帶了三個人,就是帶著亞郎(Aaron),納達布(Nadab)阿彼胡(Abihu)(參看:出24:1)。主顯現的地方不是所有人都能到達的:要接近它,需要特殊的性格和極大的聖潔。事實上,耶穌把啟示留給了一些門徒,最後,祂建議他們不要洩露,這表明他讓他們分享了一段非常重要的經歷,但仍然太過高深,無法被所有人理解。
這段啟示 發生在一座高山上(第2節),基督徒,傳統認為這座山是塔博爾山,這座山上覆蓋著松樹、橡樹和篤耨香樹,孤零零地矗立在埃斯德賴隆(Esdraelon)平原的中心。自古以來,山頂上就有一座祭壇,用來祭祀外邦的神祇。今天,這個地方邀請我們默思和祈禱。在那裡,自然提升我們,注視天空,把我們的思緒,轉向天主。
正如這樣的經驗,看似是有建設性的,但應該記住的是,福音書中並沒有提到大博爾,而是提到了“一座高山”,這種表達方式與聖經有著明顯的共鳴。聖經中的山是主的顯現和人與偉大天主相遇的地方。梅瑟(參看:出24:15ff)和厄裡亞(參看:列上19:8),這兩個在變形過程中出現的人物,在一座山上接受了他們的啟示。這座山不僅僅是一個物質的地方,它標誌著與天主的親密關係達到頂峰的時刻。正是關於這種崇高的體驗,神秘主義者稱之為靈魂與天主的結合,在這種體驗中,一個人幾乎融入了他的主,他覺得自己認同於神聖的思想、情感、言語和行動。
耶穌離開了平原,在那裡,人們允許自己被經常違背天主原則的原則所引導,並帶領一些門徒走上高處;祂希望他們與人類的推理和信念格格不入,在祂對默西亞不可思議的設計中,將他們引入父內心深處。當路加提到耶穌與梅瑟和厄裡亞對話的主題時,他更為明確。他斷定,這些出現在祂的榮耀中,與祂談論著生命的恩典;就是耶穌在那裡要獻出的生命(參看:路9:31)。這是在那天,有些門徒,而非全部門徒,從天上領受的,令人不安的啟示。
白色的衣服(第3節)表面上顯示了耶穌的身份。白色象徵著天主的世界,象徵著節日和歡樂。據說:在天主的國度裡,被揀選人的會穿白色衣服,像太陽光一樣閃閃發光。這一形象在默示錄中再次出現:在先知的眼中,當選者穿著“白色長袍”出現在天國裡。(參看:默7:13)。
梅瑟和厄裡亞是以色列歷史上兩位著名的人物。前者是天主用來解放人民並賦予他們律法《托拉》的中保。他被導入顯容的場景,以證明耶穌是先知,在他死前,他向以色列人承諾:“上主,你們的天主,要從百姓中間,給你們興起一位像我一樣的先知,你們要聽從祂。”(申18:15)
在故事的結尾,邀請祂的邀請,證實了這點。反過來,厄裡亞是先知中的第一個,他被帶天堂(參看:列下2:11-12),並被認為在默西亞到來之前回來。他被導入顯容的場景,作為證人:他以所有先知的名義宣佈,耶穌就是等待的默西亞。
同樣,伯多祿想要建造的帳篷(第5節)具有象徵意義。年底,在收穫季節結束的時候,以色列舉行了為期一周的會幕節。建造它們是為了紀念在荒野中度過的歲月,紀念天主過去的所作所為。然而,這是一場盛宴,邀請我們展望未來。先知匝加利亞曾宣佈,默西亞降臨時,各國人民將聚集在耶路撒冷,共同慶祝會幕節(參看:匝14:16-19)。提到這個神諭,拉比們將默西亞的時代描述為一個常年的帳篷節。
伯多祿藉著請求建造三個帳篷,指的就是這個預表。他確信天主的國已經到來,安息的時間和先知們宣佈的常年盛宴已經到來;他還不明白他所目睹的景象的真正含義。他進而產生錯覺:就是:一人進入天國,無須藉由那人所奉獻自己的生命的恩典,是可能的。瑪律谷指出,“他們不知道自己在說什麼,因為他們充滿了恐懼”(第6節)。
恐懼並不表示面對危險時的恐懼;很難想像門徒快樂地離開(5節),同時又因恐懼而癱瘓(6節)。當《聖經》在天主顯現之前談到恐怖時,它指的是奇跡,指的是那些與天主的世界接觸的人所陷入的昏迷。
雲和陰影是舊約中經常出現的圖像,表示上帝的存在。主在“濃去”中向梅瑟顯現自己(參看:出19:9)。一個雲柱陪伴以色列人穿過沙漠(參看:出40:34-39),並覆蓋摩西與耶和華會面的帳篷(參見Ex33:9-11)。這是上帝存在的標誌。顯容的最後,一個聲音從雲端出現:這就是天主對整章的解釋。(第7節)。
在解釋了各種記號之後,讓我們綜合一下使徒的非凡經歷想要傳達給我們的資訊。顯容的故事正是瑪律谷福音的中心。從一開始,門徒們就一直在懷疑耶穌的身份(參看:谷 1:27;4:41;6:2-3),在某個時刻,他們開始感覺到祂就是默西亞。然而,他們仍然沒有明確的想法。他們一致認為,默西亞將是一位能夠在地球上迅速建立天主之國的國王。
這一信念從伯多祿的話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他想建造三個帳篷:他認為天主的王國已經到來,要參與其中,不必經歷死亡。在他們生命中一個特別重要的時刻,三位享有特恩的門徒被耶穌導入到天主的思想中;他們享受著一種啟示,讓他們明白了天主的真實身份和他們旅程的目標:他不會是他們所期待的榮耀的國王,而是一個憤怒的、被迫害的、被釘在十字架上的默西亞。然而,祂的最終命運不是墳墓,而是圓滿的生命。
顯容是一種非凡的精神體驗,在這種體驗中,耶穌試圖說服他們,只有出於愛而獻出生命的人才能完全實現這一點。不可能像伯多祿所希望的那樣,通過捷徑進入天主的王國。每一個弟子都必須勇敢地接受救主捨生忘死的意願。山上的經歷是否足以讓三個門徒吸收這個真理?
聖史的結語是:“他們遵守了承諾,但想要理解,從死者中復活的含義”,這讓我們明白,他們從啟示中走出來,只是受到了不安,而不是相信。他們無法理解,在即將獻出生命的耶穌身上,天主展現了祂所有的榮耀,祂對人類的愛。只有復活之光,和他們與復活之主一起生活的經驗,才能使他們的眼界開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