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年期第二十八主日
捨棄眾多的財富,將會獲得美好的。
在潘的笛子和阿波羅的六弦琴之間進行的音樂比賽中,作為裁判的米達斯王把勝利的冠冕給予潘。只是沒有經驗,有像驢子一樣音樂感的人才會作出這樣的判斷。因此驢子耳朵成為莽漢的象徵。有一天,酒神第奧尼索斯為了感謝米達斯的一個幫助,答應滿足他的一個願望。米達斯毫不思考,在他眾所周知的愚蠢推動下脫口而出,請求把他觸摸到的任何東西都變成黃金。願望實現了,但是他從此再也不能吃飯、不能喝水。
如果這個神話讓我們發笑,那是因為我們還沒有意識到這是反映我們的現實,譴責我們常常做出愚蠢的選擇。
是我們,在象徵和諧、激情的平衡及節制的阿波羅六弦琴,與誘惑的工具、縱容過度的笛子旋律之間,選擇後者。
對黃金永不滿足的的渴望,對財富的貪婪,對金錢的偶像崇拜,都是我們焦慮的原因,它們讓人惴惴不安,呼吸急促。他們把呼吸帶走,讓生活變得不可能。 他們繼續保持著值得生活的目標。我們所接觸的一切,職業、科學研究、友誼、家庭,有時包括宗教,都被渴望能夠從中產生黃金。這是何等的瘋狂。
這種把聚集財富作為自己人生目標的人,在古代被稱為「有驢子耳朵的人」,被耶穌稱為「瘋子」。(路12:20)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我不想將生命的目標放在財富上,而是放在美善上。」
讀經一 (智7:7-11)
為此,我曾祈求,天主就賜給了我聰明;我曾呼籲,智慧的神便臨於我身。我寧要智慧,而不要王權和王位;財富與她相較,分文不值。無價的寶石也不能與她相比,因為,一切黃金在她面前,不過只是一粒細沙;白銀在她跟前,無異一撮泥土。我愛她,勝過愛健康和美色,我以她比光明更為可取,因為,由她而來的光輝,從不暗淡。的確,一切美物都伴她而來,在她手中握有數不清的財富。
聰明、財富、健康、美麗和權力,以及發現科學的神秘和技術的能力,可以從父母繼承下來。可是,智慧差並非如此,智慧引導我們作出明智的選擇,並且能夠達到生命豐盛,這不是來自人,而是來自天,是從天主來的恩賜。
撒落滿敘述自己的來歷說:「我也是有死的人,同眾人一樣;我也是出於用土受造的原祖,在母胎中形成了肉軀,十月之久,在母血中凝結,由男精與合夢的欲樂而形成。我一出生,便呼吸了公共的空氣,落在具有同一命運的地上,哭出了第一聲,與眾人無異」(智7:1-3)。
他是一個特殊的孩子,從小就表現出來過人的優秀,但是仍然缺少那最重要的素質,那是任何人都無法給予的:智慧。
今天的讀經告訴我們撒落滿如何從天主那裡獲得了智慧:「我祈求,天主就賜給了我」(7)
背景是在基貝紅山上,夜裡,天主在夢中顯現給撒落滿,告訴他:「你不論向我求什麼,我都滿足你。」撒落滿回答說:「我還太年輕,不知道如何處理國事。求你賜給你的僕人一顆慧心,可統治你的百姓,判斷善惡」(列上3:4-15)。
教肓、文化、學術,都由老師或導師教導,而分辨善惡的能力只能透過祈禱,透過「在山上」天主的顯現,與祂相遇。如果停留在低處,如果不把心靈向天主舉起而聆聽祂的話語,他只局限於人的思想,就不會有智慧。( 7).
讀經的第二部分(8-10),撒落滿歌頌從天上而來的「神聖智慧」,用造物中最美好的事物來比喻她,最後指出:人所欣賞的一切,寶石、黃金、銀子,面對智慧都一文不值,都如同散沙和泥土。雅歌歌頌的身體健康和美麗、擁有王國、權杖和王位,與智慧相比都毫無價值。甚至光明,這是最卓越的造物,面對智慧也黯然失色,因為智慧「比太陽更加美麗,比任何星座都輝煌,遠遠勝過白日的光明」(智7:29)。
可是,難道真的為了選擇智慧,而需要放棄造物中一切美麗的東西嗎?
智慧書的作者沒有對塵世的財富表示任何蔑視,而正是因為它們非常好,所以才被用來與智慧相比。天主創造的一切都是美善的,但是為了獲得這些美善卻需要智慧。
讀經的最後一部分(11),撒落滿承認恰恰是因為自己選擇了智慧,所以天主給了他所有的其它的恩賜。
智慧是一位可愛的新娘。誰愛上她,就不會再把目光轉向其它小智慧,即使它們可能很有魅力。當新郎把智慧帶回家,就會驚喜地發現,她的嫁妝包括了一切財富。
智慧的人,給造物以正確價值的人,選擇跟隨天主規劃的人,什麼都不會失去,而會贏得一切,獲得真正的喜樂。
讀經二 (希4:12-13)
天主的話確實是生活的,是有效力的,比各種雙刃的劍還銳利,直穿入靈魂和神魂,關節與骨髓的分離點,且可辨別心中的感覺和思念。沒有一個受造物,在天主面前不是明顯的,萬物在他眼前都是袒露敞開的,我們必須向他交帳。
空談不能改變人心,天主的話卻充滿力量。今天的讀經中作者給我們列舉了天主話語的特徵。
天主的話是生活的,有效的。一旦天主發話,一定會產生效果,因為天主的話語有生命,有力量。依撒意亞先知把天主的話語比喻為雨水,從來不會無效落地,不會沒有灌溉大地而返回天上。(依55:10-11)
如果我們的團體沒有改進,家庭生活沒有好轉,那是聖言的宣講人:講道人、教理講授員、家長的宣講沒有生命,沒有效果,那是因為他們傳遞的是人的智慧,而不是天主的話語。
天主的話語是鋒利的,有穿透力的。它堅硬而不屈不撓,不被流行的新學說動搖,它有能力深入到人的內心和靈魂底層。為了在精神癱瘓的情況下繼續前行,它不是一種愛撫的羽毛,也不是一個拐杖。
最後,天主的話審判一切行為。如果這個話語保留風平浪靜,不產生任何驚擾,容忍壞習慣、怪癖、敵視和怨恨,那就不是天主的話語。
福音 (谷10:17-30)
正在耶穌出來行路時,跑來了一個人,跪在他面前,問他說:「善師,為承受永生,我該作什麼﹖」耶穌對他說:「你為什麼稱我善﹖除了天主一個外,沒有誰是善的。誡命你都知道:不可殺人,不可姦淫,不可偷盜,不可做假見證,不可欺詐,應孝敬你的父母。」
他回答耶穌說:「師傅!這一切我從小就都遵守了。」耶穌定睛看他,就喜愛他,對他說:「你還缺少一樣:你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因了這話,那人就面帶愁容,憂鬱地走了,因為他有許多產業。
耶穌周圍一看,對自己的門徒說:「那些有錢財的人,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門徒就都驚奇他這句話。耶穌又對他們說:「孩子們!仗恃錢財的人,進天主的國是多麼難啊!駱駝穿過針孔,比富有的人進天主的國還容易。」他們就更加驚奇,彼此說:「這樣,誰還能得救﹖」耶穌注視他們說:「在人不可能,在天主卻不然,因為在天主,一切都是可能的。」
伯多祿開口對他說:「看,我們捨棄了一切,而跟隨了你。」耶穌回答說:「我實在告訴你們:人為了我,為了福音,而捨棄了房屋、或兄弟、或姊妹、或母親、或父親、或兒女、或田地,沒有不在今時就得百倍的房屋、兄弟、姊妹、母親、兒女、田地──連迫害也在內,並在來世獲得永生。」
馬爾谷在他福音書的中間部分插入了基督徒倫理最艱巨的要求,而不是放在前面幾章,因為只有在一個人選擇了跟隨耶穌之後才可能理解。上一個主日,耶穌講解了婚姻的不可拆散性,今天他邀請門徒拋棄一切財富來跟隨他。
讀經在第一部分(17-22),有一個年輕人跑到耶穌跟前跪下,請求說:「善師,為了繼承永生,我應該做什麼呢?」這個人的行為確實很特殊,好像是一個得病的人靠近耶穌,請求耶穌治癒。
後面的情節告訴我們,這是一個正直誠實的人,知道自己的生活無可指責。然而,在他內有一種深刻的不安,內在的焦慮,痛苦使他感到精神虛弱。他來尋找耶穌,因為他直覺到只有耶穌這樣尊貴的師傅才可能給予他安詳與希望。
同時這裡也有神學信息:他不是講「獲得、賺得、有權力」,而是說「繼承」永生。遺產不是賺取的,也不是獎勵,不是薪水,而是無償給予的。像所有的虔誠以色列人一樣,他們都知道一切都是來於天主給予的「繼承」:土地(詠135:12)、法律(詠119:11)、祝福和承諾(希6:12),天國(瑪25:34),還有天主自己也是以色列所繼承的,「上主,你是我的產業,是我的杯爵,我要得你的基業,有你為我守著」(詠16:5)。沒有任何東西是來自善行的酬報,一切都是恩賜。
儘管他理解了永生是一個遺產,但是請求耶穌指示他還需要做什麼。他意識到不應該只是期待,還需要準備自己,因為天主從來不強迫任何人接受恩賜。
像辣彼平常所做的一樣,耶穌用一個反問回答年輕人,可以轉述為:你已經有「一位優秀的師傅,天主」,祂通過聖經已經教導了你。你還渴望什麼呢?經上不是告訴我們:「他們都要蒙天主教誨。」(若6:45)。然後,為了幫助他的尋找,提醒他梅瑟法律的規誡,那是天主啟示給以色列人民的,是獲得生命最基本的條件。他引用十誡,不過不是完全引用,掠過了前面關於天主的三條。對於這個人來說,只要滿全了對人的義務就足夠了,事實上,向天主表達愛的唯一方式也就是愛護人,如若望說:「親愛的,如果天主愛了我們,那我們也應該彼此相愛」(若一4:11)。
不過遵守誡命並不是功績,而是表示對天主的認可和尊重,祂是唯一的善師,向以色列人民授予生活的法律。聖詠作者唱:「凡敬畏上主的人,真是有福,喜歡他誡命的人,真是有福!」(詠112:1)。辣彼銳利地指出「喜樂在於誡命」,而不是在於遵守誡命後獲得的酬報。善行本身就是酬報,如同惡行本身就是懲罰。
富人的回答讓我們驚奇。他宣稱自己自小就遵守了一切誡命。
但是若望告訴我們:「誰自以為無罪,是撒謊」(若一1:8)。懷疑年輕人的自負應該是合理的。
很可能他並不是沒有瑕疵,他肯定也有脆弱的地方,不過他平靜而冷靜的判斷告訴我們一個珍貴的信息:以樂觀的態度面對自己的生活。若望告訴我們,面對天主,我們應該肯定自己的心,「縱然我們的心責備我們,我們還可以安心,因為天主比我們的心大,他原知道一切」(若一3:19-20)。缺陷並不會妨礙美善,在複雜的生活中,萬事的基礎都是愛。焦慮、感到被天主拋棄,因為不完美而自我懲罰,這都不是出於聖德,而是驕傲。對自己不能殘忍,否則最終我們同樣殘酷地要求他人。
辣彼教導說,為了成為正直的人,只有遵行誡命就足夠了。耶穌聽到富少年的話,就「定睛看他」(21)。
馬爾谷非常注重耶穌的目光,數次談到:對法利塞人憤怒的目光(谷3:5),談到誰是耶穌真親屬時環視眾人的目光(谷3:34),談到富人難以進入天國時看著門徒們的目光(谷10:23),看到聖殿混亂無序時的目光(谷11:11)。耶穌這時動情地看著富少年,很欣賞,因為他已經為新的跨越做了準備,於是向他發出決定性的邀請:「去,變賣你所有的一切,施捨給窮人,你必有寶藏在天上;然後來,背著十字架,跟隨我!」(21)
辣彼經常談到天堂的庫房,那裡收藏著義人在地上賺取的財寶。他們教導人:「義人喜樂地期待末日,面對死亡毫無恐懼。因為他們的善行在天主那裡成為無數的寶藏。」耶穌引用這個圖像,為了突出這個世界裡財富的虛無,指出應該如何按照天主的意願善用財富。我們可以這樣解讀耶穌的教導:「拋開你所擁有的所有財富,不是扔掉它們,而是贈送給窮人。當你成為窮人的時候,天主就將是你唯一的財富。」
這不是一條新誡命,不是對十誡的補充,而是邀請我們以新方式遵行十誡。放棄一切,不只是錢財,而是所有的財富,聰明、健康、美麗、私人時間、從天主那裡得到的所有能力,都要拋棄。除非讓心從一切財富上解放,否則就難以跟隨基督。愚蠢的是他小心翼翼地守著財富,直到「徵用時」必將到來。
即使是犬儒派的哲學家也宣講徹底放棄私有財產。克拉特忒是第歐吉尼的學生,為了擺脫財富的束縛,把相當可觀的財寶扔入大海。面對這個世界的財富,耶穌給我們指出一條新解決方式。不是輕視財富,不是毀滅它,而是指出如何有價值地使用它:贈送給窮人。不是給予一些施捨,而是放棄一切。
如何使這種要求變得可行?
有人找竅門解釋說,這不是成為門徒的必要條件,而是保留給某些聖徒的一個建議。基督徒因此區分為兩個階層:一個是完美遵行的,他們宣發貧窮誓願,完全遵守基督的要求;另一方面是普通基督徒,他們可以繼續持有自己的財富,適當地施捨一些,做「不完美的」基督徒。
但這種解決方法是逃避基督要求的拙劣伎倆,因為耶穌要求的不是一個「完美」的小團體,而是所有願意成為他的弟子的人們。
基督徒的理想不是貧窮、饑餓、衣不蔽體,而是所有的人共同分享天主賞賜給所有人的財富。成為富人不是罪過,單獨富裕才是罪過。有一部公元二世紀的偽福音《納匝肋福音》,收集了一些特殊的細節。其中說,在耶穌問年輕人這個問題後:「這位年輕富人開始抓自己的頭,很不高興。耶穌看著他說:你的許多兄弟,也是亞巴郎的兒子,趴在土裡,死於饑餓,可是你的家裡卻塞滿了各種好東西,一點也不拿出來給他們。」
馬爾谷福音介紹給我們的這個故事結局很悲傷,年輕富人選擇和他的財富留在一起,沒有勇氣接受耶穌的邀請,他沒有勇氣冒險,害怕失去財富,他離開了耶穌,憂傷地離開了。他自己很憂傷,因為他沒有能力離開財富。他沒有認識到,人心是為了無窮的愛而創造,只要他仍然停留在物質的奴隸狀態中,他就肯定是失望的和不快樂的。
小麥籽粒一旦種在土地裡,發芽,成長,結果,這個過程不會不一樣,因為這是種子的本性。人是按照天主的肖像所創造,所以心靈自然感覺到對無限的渴望。即使是壓抑它、沉默不理睬它、忘記它,但是這個願望總會浮現,任何造物都不會讓人心滿足。
故事並沒有結束,不過我們設計一個結尾也很容易。
年輕富人並非沒有經驗的人,不是被一時的激情所衝動,他是在濃厚的宗教氛圍中長大,因此我們難以想像,在他與耶穌相遇後,可能墮落於放蕩,開始違背十誡。他當然可能繼續做一個義人,一個虔誠的人,可能有一個無罪的生活,但是他沒有成為基督徒,沒有能力讓他的生命產生一個質量的飛躍。
讀經的第二部分(23-27),反省耶穌針對財富可能形成的危害進行的講話。財富是願意成為基督徒的人最大的障礙,對希望進入天國的人造成幾乎無法跨越的阻擋。耶穌說過:「駱駝穿過針眼,比富人進入天堂更加容易。」
有人嘗試解釋這個奇特的圖像,說耶穌講的不是駱駝,而是貓鏈,這二個詞彙在希臘文中非常近似;也有人說,「針眼」,是指耶路撒冷一個城門的名字。不過可能最好還是保留耶穌原來的圖像,以強烈的對比表示一種絕對的不可能性(27)。放棄自己的所有,這要求的是一種慷慨行為,只有在天主的幫助下才會實現。
耶穌講話的物件不只是富人,窮人也同樣需要拋棄一切。不是說給予多少,而是所有,不論多少。
最後一部分(28-31),列舉門徒需要捨棄的人和物。看著這個雙重名單,首先讓我們意外的是家庭成員也在需要拋棄之列。
很容易混淆愛和病態的依戀。有一種個人的自私主義,也有隱藏在美德外衣下的自私主義,那是家庭的自私主義。一個人如果只考慮自己,或者只考慮妻子和子女,他就是自私主義者,他沒有能力看到自己家門檻以外的世界。這樣的人是不會快樂的,因為他的心萎縮了,阻礙了普世的博愛,而人心正是為此而被創造。
在需要捨棄的人名單中,沒有包括妻子。理由很明顯,伯多祿和其他門徒都沒有捨棄妻子。他們沒有中斷自己與家庭的關係,因為那既不是正義的,也是不人道的。他們在為了福傳需要更換地方時,需要雙方的同意,妻子一般都會陪伴(格前9:5)。投身於福音並不是要與家庭義務對立。
最後還有一個有意義的細節,門徒捨棄一切,會得到百倍賞報,但是名單中不包括父親。慷慨的愛在這個世界就會獲得百倍賞報,有兄弟姐妹、母親、兒女和田地,但是沒有「父親」。在基督徒團體中,不應該再有父親,因為所有的人都是兄弟姐妹,唯一的父親是那天上的聖父。(瑪2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