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8日 星期一
常年期第二十一周
聖奧思定 (主教 聖師)紀念
導言
有些人需要半輩子才發現自己是錯的 — 或者是有勇氣坦誠地面對天主和自己。像奧思定(354–430),他有一顆不安的心,是一個追求真理的人。一旦讓他找到了這份勇氣和在天主內的憩息,他深深地反思自己的信仰。他後來成為了一位出色的神學家;然而,他是一位單純的人與簡單的群眾親近,並成為他身邊的人的一個愛的典範。
集禱經
主天主,聖奧思定體驗了他不是嘗試去尋找祢,
而是祢在尋找他。
主,請讓我們明白祢是多麼愛我們和希望我們找到幸福。
願這位偉大聖者的祈禱,幫助我們清晰地看到祢的愛和關懷,
並以無條件深刻的愛,回應祢對我們的尋找。
因我們主基督,我們向祢求。
得前1:1-5、8-10
詠149 因為上主喜愛祂的人民。
瑪23:13-22
那時候,耶穌說:「經師和法利塞人,你們有禍了!假善人啊!你們在人前封閉了天國,自己不進去,正要進去的人,你們也不允許他進去!經師和法利塞人,你們有禍了!假善人啊!你們吞沒寡婦的家產,假裝做長久的祈禱,你們必要遭受更重的懲罰!經師和法利塞人,你們有禍了!假善人啊!你們走遍天涯海角,為使一個人信教。他一入教,你們卻使他變成地獄之子,比你們壞雙倍!瞎眼的嚮導,你們有禍了!你們說:『指著聖所起的誓,沒有效力;但指著聖殿內的金子起的誓,就必須遵守。』瞎眼的糊塗人呀!哪樣更貴重呢?是金子,還是那使金子成聖的聖殿呢?你們還說:『指著祭壇起的誓,沒有效力;但指著祭壇上的祭品起的誓,就必須遵守。』瞎眼的人啊!哪樣更貴重呢?是祭品,還是使祭品成聖的祭壇呢?凡指著祭壇起誓的,是以祭壇和擺在上面的一切起誓。凡指著聖殿起誓的,是以聖殿及住在其中的天主起誓。凡指著天起誓的,是指著天主的寶座和坐在上面的天主起誓。」
獻禮經
主,我們的天主,
在這感恩祭的宴席上,
祢到來是為了滿足我們對祢的聖子耶穌基督,
和祂的喜訊的渴求。
求祢讓耶穌基督解除我們所有的饑渴,
因祂自己和祂的聖神的禮品,都是美善的、真確的和美好的。
讓我們在祂內更新,深愛祂是我們的主和救主,永生永壬。
領聖體後經
上主,我們的天主,
在這聖奧思定的瞻禮日,
我們懇求祢,如祢對他一樣
成為我們的光,比其他的光芒更深更亮;
賞給我們祢一些遠景的真理,支撐我們的力量。
使我們用我們所有的去愛祢。
因我們的主基督,我們向祢祈求。
耶穌批評經師和法利塞人的偽善,因為他們追求個人利益,且以表面的虔誠做掩蓋。在舊約的社會背景中,寡婦屬於弱勢群體,需要以色列子民特殊的照顧。而這些本以法律教導人的經師和法利塞人卻吞沒她們的財產。此外,這些本為聖殿服務的人,卻更看重聖殿內的金子和祭壇上的祭品這些物質層面的東西,而忽略了聖殿和聖所之所以為「聖」源於臨在的天主。耶穌的教導邀請所有在教會內的人反思自己的行為:我是否遵守社會正義?我是否按照真理教導他人?我宣傳福音是為了基督,還是為給自己帶來某種利益?
主,求祢幫助我言行一致地在祢內生活。
©澳門樂仁出版社(Claretian Publications Macau)供稿
=============
常年期第二十一周星期一
聖奧斯定主教聖師
2023年8月28日
識別在我們內的法利塞人
瑪竇福音 23:13-22
法利塞人和經師並不總是壞榜樣的。畢竟,他們有責任在迫害時期保持信仰的活力。 他們是天主派來的! 這就是他們成功的原因。 他們是平信徒,熱愛天主勝過一切,並犧牲了一切,以確保後代能夠認識並熱愛唯一的真神。 法利塞人做了許多很好的事。 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他們失去了自己的身份,也就失去了天主賦予他們的使命。 聖史說,問題不在於他們做了什麼,而在於他們為甚麼要這麼做——為了在人們面前顯得正義,這使他們成為偽善者。 對耶穌來說,這是空虛生活的外在表現。 這種真空試圖用自我、渴望欽佩和人們的讚美來膨脹自己。
因此,耶穌使用嚴厲的語言對經師和法利塞人說話。 耶穌指責他們偽善。 他們表現得聖潔,但常常佔那些比他們貧窮得多的人的便宜! 他們的行為並不總是表現他們所宣講的。
在我們每個人內都可能有一個「法利塞人」。 如果我們總是「言行一致」,那是多麼美好。 然而,現實情況是我們有時做不到這一點。 與此同時,認識到自己是如何的失敗會對我們有幫助,從而在別人失敗時更加理解和富有同情心。
今天的福音強有力地提醒我們,必須小心,避免陷入墨守成規、平庸無為以及對自己和世界的幻想之中。成功是忠誠的結果。 成功是偉大的,「你們能夠憑他們的果子認出他們」。但如果你們為了實現它而在原則或道德上妥協,那麼它就會像流星一樣轉瞬即逝。 「惡人的歡欣絕不長久,無神者的喜樂瞬息即逝。」(約20:50)主呼召我們從「優秀」走向「偉大」; 從看起來很好到成為很好。 我們必須成為我們聲稱的那樣。 否則,我們就會跌倒、失敗。
今天我們回顧聖奧古斯丁的一生,他通過生命的蛻變,成功地從短暫的歡樂走向真正的價值。我們可以從他的內心蛻變中得到啟發,從而使自己的信仰與人生相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