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its: 1033
* Original voice in Italian, with Subtitles in English, Spanish & Cantonese
Videos subtitled and Voice Over in the same languages are also available.
* Original voice in Italian, with Subtitles in English, Spanish & Cantonese
Videos subtitled and Voice Over in the same languages are also available.
大家主日好!
今天我們要聽一個非常熟悉的比喻,撒瑪黎雅人的比喻,事情發生在從耶路撒冷去耶里哥的路上。兩個城市距離27千米遠在我後面你們可以看到連接兩個城市的路經過猶大曠野。很陡的下坡路因為兩地海拔差異大約1000米。耶穌對這條路非常熟悉因為祂從小就走這條路。聖路加說聖家每年去耶路撒冷過逾越節。這是加里肋亞人去聖城的唯一一條路。你們可以在這張俯瞰圖裡看到,如果你從遠處看,最後的山是橄欖山,過去就是耶路撒冷。
這條路很難走,因為到處都是洞穴,溝壑,和峭壁,而且在耶穌的時代必須跟著旅行隊旅行,因為猶大曠野常有土匪出沒。為了保護旅行者,那裡設有檢查站,其中一個在這個堡壘中你們可以看到在那座山頂上。那是大黑落德建造的,他以他母親的名字Cypros給這個堡壘命名,他母親是納巴泰人。
半路上有另一個崗哨今天被稱之為「善心撒瑪黎雅人客棧,」在一張1905年的照片中你們看到我背後的這條路;你們看到的路是崗哨。耶穌的時代的崗哨和這個沒多大區別。這樣你們有個概念這客棧是什麼樣的。我為什麼要給你們看這個呢?因為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以色列考古學家在這裡發掘出令人激動的發現。他們說那裡有耶穌時代有人居住過的洞穴,可能是那些接受任務保護旅人不受強盜侵害的人住過的。
在12世紀,十字軍把這個地方變成了一個「紅色堡壘。」它是用來做什麼的呢?它是用來保護旅人的,在這種情況下,就是朝聖的基督徒去約旦拜訪耶穌受洗的地方。讓我們沿這條路繼續走到耶里哥。你們在背景中看到。耶里哥草原開始進入我們的視線就是我前面提到的Cypros堡壘;現在我們直接去耶里哥;你們看到羅馬路。你們可以看到在背景中,在耶穌的時代,城市座落於所有綠色的位置; 再次注意到Cypros堡壘俯瞰整個耶里哥平原。
在我後面,你們看到Hasmoneans和大黑落德宮殿的遺址.我展示給你們重建的Hasmoneansgon宮殿和雙層水池,這水池有歷史,因為在那個水池裡,大黑落德淹死了他非常嫉妒的姑丈。現在你們看到大黑落德的宮殿;那裡甚至有三個這樣的宮殿。注意到那個水池:90米長,42米寬。
耶穌時代的耶里哥是什麼樣子呢?在比喻中,我們看到有四個人從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去;它是一個充滿活力的城市,非常重要的棕櫚之城,在那裡以秘方製造的香水聞名世界,非常昂貴。耶里哥是一個前沿城市,因此海關在那裡;還有,我們理解那裡有海關管理人員收稅,我們也知道匝凱的名字。耶里哥很重要因為它是耶路撒冷的有錢人冬天的住處;耶里哥的冬天就像春天,很多聖殿司祭在耶里哥有他們的別墅和冬季駐地。它在古代也因其海關腐敗-「好生活」而聞名。
它與耶路撒冷對立。耶路撒冷是上面的聖城,耶里哥在下面是腐敗之城,正好對著聖城。我們將聽到的比喻是以耶穌和一位法學士的對話開始的。讓我們聽聽:
「有一個法學士站起來,試探耶穌說:「老師,我該做什麼才能承受永生呢?」耶穌說:「法律寫了什麼?你是怎麼讀的?」他回答說:「你要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你的天主,並愛近人如自己。」耶穌說:「你回答得對,你照樣做,必得生命。」他還想證明自己有理,又追問耶穌說:「但誰是我的近人呢?」
入場的第一個人是一位法學士,一個在以色列非常受尊敬的人,因為他把全部的時間都致力於研究聖經,他知道法律五書;他教導人們法律五書,當有法律爭端時,他們求助於他。他去耶穌那裡試探祂。
這裡用的希臘動詞 「ἐκπειράζων」在路加福音中只出現過兩次。第一次是魔鬼試探耶穌,它想讓耶穌墮落;第二次是用在這個拉比身上,很多人說他來找耶穌是懷著惡意,給耶穌設了陷阱為能後來指控祂。這個動詞可以是誘惑的意思,但通常,也可以是試探,為確認;我相信這個拉比來見耶穌是要看祂是否是一個明智的人,如果祂知道經書,也許能得到光照回答他問自己的問題。其實,他問祂一個問題:「老師,我該做什麼才能承受永生呢?」我們注意到他沒有去向耶穌求成功、幸福、健康;他超越生理的生命。我獲得了生理的生命;這是我不能給自己的;我從父母那裡得來了這個禮物;他們可以問我要任何東西,但不能給我生命;我只能接受生命。永生也是一樣;如果我不接受祂的生命作為產業,作為一個永生的禮物,當生理生命結束時,一切都結束了。我接受的作為禮物的那個生命不再存在;她的歷史結束了。
現在他問耶穌-這是一個關鍵的問題-我該怎樣生活才能接受永生的恩賜。耶穌給他的回答是兩個問題。「你是一個法學士;你是怎麼讀的?不僅是你讀了什麼,還有你如何解釋你所讀的?」耶穌和拉比的對話方式很美,祂那個時代的拉比們就是這樣做的,他們不立刻給出答案,但他們問其它的問題因為他們不想把真理強加於人,而是來自人心。所以,他們不斷提問直到那人自己得出結論,然後,他將真的確信這真理,因為這不是強加給他的。如果一個真理是強加給我們的,我們常有疑惑;但如果來自內心,我們就會確信。
其實,耶穌問了這兩個問題,拉比回答了。他是法學士,他引用兩本書;第一本是《申命紀》第6章,他說:「如果我接受永生的恩賜,我必須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他引用的這句話是每個虔誠的以色列人在祈禱中每天要重複兩次的:「你要全心愛上主。」
我們知道在聖經中心不是用來感受的,而是用來作所有選擇的,所以,所有的選擇必須和天主的想法、天主的旨意一致。還有「全心,」你必須愛上主,不是你生命的某個部分愛上主。「經濟學和上主沒有任何關係,」不是的。是你整個的生命,不是某一刻;你生命中的每一刻都必須是愛上主的標記。「全力。」意思是以你的所有,物質的財物以及所有你從天主那裡領受的恩賜必須用來服務天主的計劃。這是這位法學士給聖經的解釋。「全意愛上主。」這是他所做的;他把整個的生命都致力於研究天主的話。
這裡我們可以應用到我們今天的基督徒生活中。我們不能說我們全心、全靈、全力、全意愛上主,如果我們把更多的時間也許花在喜歡的運動隊而沒有研究上主的話。法學士把兩者合起來很美,這為我們今天的基督徒是一個激勵。第二本書他引用了《肋未記》第19章中的「愛近人如自己。」這個法學士明白為了準備接受永生的產業,我們必須去愛,總是和上主的旨意一致,因而去發現我存在的意義,並對我周遭的人行愛德。去愛是願意生活在此世並準備接受這產業。
耶穌的回答很美:「你回答得對,你照樣做,必得生命。」祂在說,如果你想要在此世生活,現在就要過人的生活,願意接受永生,你需要去愛人。如果你不愛人,你就不是過人的生活;你作為人的特徵就是和上主的愛一致,愛你的弟兄姐妹。如果你不這樣做,你就不是在生活。所以,在這條路上繼續,你在正確的路上,但法學士還想證明自己有理,又追問耶穌說:「但誰是我的近人呢?」
近人在希伯來文中的意思是「夠得著,」那個離我近的人。關於誰是近人有很多討論。有人把它解釋為親戚,鄰居,他們自己的人,或以色列人。有很多詞來表示那些不屬於以色列人的人,但他們也可以是近人,比如,路過的陌生人;他也被包括在近人中;「il guer」即住在不是他自己國家的外國人,就如我們今天說的,他被允許留下來,他也是一個近人,他們爭論。我們知道在聖經中為什麼關於這些人有很好的規定。
在《出谷紀》第22章中說:「對外僑,不要苛待和壓迫,因為你們在埃及也曾僑居過。你們知道外僑在那裡受到了怎樣的待遇。他們如何被投入監牢。你們不能那樣做,因為你們曾經是外僑,你們知道那意味著什麼。」也說道:「上主保護外僑,幫助孤兒和寡婦,保護所有的弱者。」
法學士然後問,誰是要接受我的愛的近人?耶穌沒有以推理回答他,而是用了一個比喻。讓我們聽聽:
耶穌回答說:「有個人從耶路撒冷下到耶里哥去,卻落在強盜手裡;他們剝光他的衣服,打得半死,丟在路邊便走了。正好有個司祭從那條路下來,看見他,卻從路的另一邊走開了。又有一個肋未人走到那裡,看見他,也從旁邊走過去了。
有一個撒瑪黎雅人從耶路撒冷旅行到耶里哥。」他是誰呢?我們對他一無所知,不知道他的年齡和職業,也不知道他是否是一個猶太人或一個外方人,他信那個宗教,他是好人或壞人…我們什麼都不知道。
我們只知道一件事:他是一個人,這為耶穌就夠了。他去耶路撒冷做什麼呢?去為生意祈禱;去聖殿裡奉獻犧牲或去偷竊?當其他所有人都跟著旅行隊的時候,他怎麼一個人去耶里哥?如果他為強盜是一個誘人的獵物,說明他帶著錢財。關於他,我們什麼都不知道。福音中以一種最可能一般化的方式來描述他:他是一個人。這人從未失去他的尊嚴,即使他是一個罪犯。我們記得在聖經中加音對天主說:「現在無論誰看見我都能殺我,因為我是一個罪犯。」天主給加音附了一個記號,因為沒有人應該傷害加音;他保留他作為人的尊嚴,人天主的肖像,一個非常不像這肖像的人,但他沒有失去他的尊嚴。
這人是在什麼情況下被其他去耶里哥的人發現的呢?他遇到了強盜,他們剝光了他的衣服;打得半死,丟在路邊便走了。這是其他人後來發現這人的情況。他被剝光了衣服;野獸才赤裸著;所以,他被剝奪了人性;他被打,被傷害,獨自一人半死,他在生死的邊緣。現在取決於那些遇見他的人:讓他死或讓他活。
這也是一個比喻,反映了今天發生在很多人身上的事,他們在生命中遇到了賊搶劫他們,使他們變得不像人,把他們變成野獸,剝光衣服,損毀他們,讓他們不像人。這也是很多人發現他們自己處於邊緣的情況,他們最後完全不是人了嗎?或者他們重獲生命?
「正好有個司祭從那條路下來…」這個巧合很美。耶穌在告訴我們你們無需去尋找你們有需要的弟兄姐妹;某種境遇或巧合把他/她放在你面前。第二個去耶里哥的人是一個司祭;他走的是同一條路,發生了什麼?兩個動詞描述他的反應。第一個動詞是「他看見他」;第二個是「從路的另一邊走開了」。兩個動詞。他不是沒有看見,但他回避幫助那人;所以,他讓他死。他本來可以救他一條生路,但他沒有,他是一個司祭。
在以色列,有24種司祭;他們住在他們的村子裡,但一年兩次,他們必須去耶路撒冷並在聖殿裡供職一周。然後才回家。他花一周的時間和主在一起;他的衣服仍有焚香的味道;他耳朵裡還在響著讚美詩和聖詠的曲調。他曾和主在一起,所以,他要內化的不只是看一下看到窮人的上主,還要內化上主的感受,上主的情感,「rajum」天主的第一個特徵:「我是對窮人感到發自肺腑的愛的天主。」
司祭沒有;他從路的另一邊走開了,我們奇怪他為什麼那樣做?也許是因為他是一個司祭,那裡有血,他不能沾血。那人可能已經死了, 他不能靠近死人。他非常清楚《肋未紀》中說的「司祭接觸死人就成了不潔的,即使是他的父母也不可以;他不能接觸死人。接觸死人的人七天都是不潔的,《戶籍紀》上這麼說的。所以,司祭必須保持潔淨才能供職;他有藉口;他絕對不能接近那人。
最重要的宗教情操就是愛。也許還有別的原因他為什麼沒有穿過街道去接近那個人;他可能被攻擊;也許強盜仍在附近。或者,「我不想找麻煩,或我沒時間去浪費。」讓我們反省這些可能的原因為什麼教會人士,修道人,為自己開脫為什麼他沒有去照顧一個如果他不幫助就可能會死的人。
第二個人:一個肋未人走的是同一條路;他也是一個教會人士。他的反應也以兩個動詞為特徵:第一:他看見了,但他從旁邊走過去了。誰是肋未人?肋未人是聖殿的管理人。所以,他們也必須保持潔淨。耶穌為什麼向教會介紹這兩個人?因為祂想消除人作祂門徒的幻想,因為他們參與宗教禮儀。
我們知道在舊約裡,先知們如何譴責與愛分離的宗教儀式。即他們想要以禮儀來代替天主唯一看重的事,即對窮人、孤兒、寡婦和外僑的愛。此刻,聽到比喻的人期待在教會的兩個人之後,一位救主將出現,他們認為他將是一個虔誠的猶太平信徒。如果耶穌這樣講這個比喻,那就是說,如果一個好的平信徒來了,在那個時代,人們將表現出我們在今天的基督徒中可以看到的善意的反教權主義,人們將認可這個比喻。
然而,讓我們聽聽誰是第四個人他下去耶里哥並遇到那個被強盜攻擊的人:
「但有一個撒瑪黎雅人旅行到那裡,看見他,就動了慈悲的心,上前去在他傷口抹上油和酒,包紮好了,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送到客店,悉心照顧。第二天,他拿出兩個銀錢交給店主,說:「請照顧他,如果你用了更多的錢,我回來時補還給你。
我們在很多聖經中仍可看到:「慈悲的撒瑪黎雅人。」讓我們把慈悲拿掉。耶穌沒說是一個慈悲的撒瑪黎雅人,而是一個撒瑪黎雅人。對一個猶太人最壞的侮辱就是「狗」或「外邦人。」第二個侮辱就是「撒瑪黎雅人,」這相當於雜種、叛徒、異端。《德訓篇》的作者在第50章這樣介紹撒瑪黎雅人「那住在舍根的愚昧民族,他們甚至不配被認為是一個民族。」
猶太人有很好的理由考慮把撒瑪黎雅人逐出教會。幾百年來,他們和其他的民族混在一起;他們在Gerizim建造了他們的聖殿,所以,他們不舉行耶路撒冷舉行的純正宗教禮儀。他們不是所有的經書都接受;他們不用《聖詠》、《先知書》、《智慧篇》。誰稱一個人為「撒瑪黎雅人」要受39鞭的懲罰。因此當他們告訴耶穌:「你是一個笨蛋和一個撒瑪黎雅人時,耶穌被非常嚴重地冒犯了。耶穌說:「我不是笨蛋,」但祂接受了撒瑪黎雅人的名稱;為祂而言,這不是貶義。
比喻中的撒瑪黎雅人在猶大的敵對區,所以,他是一個非法移民;他有危險。現在他失去了理智;他忘記了一切;他對自己的生命有計劃,但現在他發現自己和一個處於生死邊緣的人在一起,讓這人死或活都取決他。有10個動詞來描述他的行為。很準確地描述了他在受傷的人面前做了什麼。
第一個動詞:「他看見他」就如其他每個人都看見的,但他看他卻不同。這裡為我們有一個重要的訊息;不要等著別人哭喊著求救;也許他甚至沒有求救的力量。如果我愛我的近人,我必須專注;我必須時刻準備幫忙,因為那是天主的眼神。
司祭和肋未人慣於仰望天空祈禱,但問題是他們仰望天空,但天主的眼光看的是窮人,有需要的人,因此那些真正祈禱的人,不向上看,而是看天主看的地方。如果有一個母親帶著一個生病的孩子需要幫助,我不能看那個母親;我必須看母親看哪裡;這個撒瑪黎雅人不是教會人士,他不信奉耶路撒冷的純正宗教,他是一個異端,但他有天主的眼光看到有需要的人。
第二個動詞:「他旅行到那裡。」他沒有躲避不潔,因為為他而言,沒有人是不潔的;是教會人士區別潔淨與不潔淨。當人的生命有危險時他們在爭論有關形式上的潔淨。也許法學士的天主命令人遠離不潔的人。
撒瑪黎雅人跟隨的是心,他跟隨天主的感受,就如我們聽到的。第三個動詞:「他動了慈悲的心。」這裡是有名的動詞「splankenitzomai。」即他感受到了發自肺腑的情感讓他失去理智。他行動和推理就如天主一樣由子宮所感動,由發自肺腑的愛推動。這動詞在舊約和新約中用了12次,常用於天主或耶穌。
在舊約中,與此相應的動詞用於天主的自我呈現,在《出谷紀》第34章,天主說:「你們知道在我的身份證上寫著什麼嗎?」「Rejem」 就是子宮;所以,天主給祂自己的第一個圖像是女性化的。「我以子宮的愛去愛人,就如一個母親愛她胎中的孩子。」
這是天主發自肺腑的愛的最美圖像。在整個新舊約中,我們發現這個動詞總是用在天主或耶穌身上,只有一次例外,它不是用在一個虔誠的猶太人、一個司祭,或一個宗教人士,而是一個撒瑪黎雅人。我們已經看到撒瑪黎雅人是誰。看見還不夠;上前也不夠;你必須去感受這感受那是天主的感受。如果你和天主的愛一致,你就會採取行動。
這撒瑪黎雅人不再靠頭腦做事而是用心來做事;他忘記自己承諾要做的事,宗教規範、困難、饑餓、疲勞。他投入地去解決這個處於生死邊緣的人的問題,一個被傷得不像人或重獲生命再成為人的問題。
第四個動詞:「他上前去。」第五個動詞:「包紮傷口。」第六個動詞:「抹上油和酒。」第七個動詞:「把他扶上自己的牲口。」第八個動詞:「他沒把他送到客店,而是去了一個接待所有人的地方。希臘文中的客店是「senodogéion」。這裡沒有這個詞senodogéion,而是pandogéion,一個接待所有人的地方,沒有分別。我以前告訴過你們十字軍在pandogéion建造了紅色堡壘,在十字軍建造的堡壘上的有一塊石頭,上面有一個走路的人,也許是在去耶穌受洗的地方的路上的一個朝聖者寫的:「如果司祭和教會人士不理會你的痛苦,記住基督是慈悲的撒瑪黎雅人祂對你總有慈悲,祂將在你臨終時帶你到永遠的客棧。」這塊石頭上的雕刻很美。
我們明白耶穌用撒瑪黎雅人的比喻是什麼意思。祂就是那個撒瑪黎雅人;司祭,肋未人,參與宗教禮儀,想要幫助人,但來幫忙的是一個撒瑪黎雅人,他用油和酒使這個人重獲生命。最後的一個動詞:「他拿出兩個銀錢交給店主,」給「'pandogeus,」「'pandogeus,」是接受每個人的人,他說:「請照顧他,如果你用了更多的錢,我回來時補還給你。」
有意思的是因為他給了兩個銀錢,所以,他付了兩天的錢,說明他將在第三天回來補還需要補還的錢。在比喻中,耶穌對這個人做了什麼?他帶著他,儘管受傷了,但人性的尊嚴卻永遠存留耶穌把他帶到一個所有人都受歡迎的地方,在那裡沒有人被趕出去;祂付清了一切,因為祂為了人類的救恩交出了整個的生命。現在耶穌轉向法學士並問他最後一個問題。讓我們聽聽:
「你認為這三個人當中,誰是那被劫者的近人呢?」他回答:「是那以慈悲對待他的人。」耶穌便說:「你去,也照樣做吧!」
耶穌沒有判斷發生的事;祂想讓法學士去判斷;因此祂反問了法學士開始問祂的問題。法學士曾問祂「誰是我的近人?誰是我應該愛的近人?在希臘文中,「plesíon」是一個副詞,就是靠近,接近的意思。但當有冠詞在前面時,它就變成了一個名詞:「近人」。
法學士問我的愛應該遠到哪裡?誰是我的近人?範圍在哪裡?誰具有應受幫助的特徵?耶穌把問題反過來了:「你認為這三個人當中,誰是那被劫者的近人呢?」為耶穌而言,近人不是一個條件;一個特別的人必須被幫助。近人是需要幫助的人。
法學士回答:「是那以慈悲對待他的人。」他沒有說撒瑪黎雅人,他不敢說,但他不得不承認撒瑪黎雅人成了近人,因此,耶穌對他說:「你去,也照樣做吧。」法學士去找耶穌因為他想知道:「如何在我內創造條件領受不是我已領受的生理的生命,而是永生?」耶穌問他:「你認為這三個人當中,撒瑪黎雅人、司祭、肋未人…在哪個人身上你看到永生,已經在行動中的永生?
在哪個人身上你看到了天主的眼神?司祭和肋未人的眼神不是天主的眼神;他們只是看見卻不關心。然而,撒瑪黎雅人關心他所看到的。還有,在三個人中你在哪個人身上看到了天主的感受,「rajum」看到那發自肺腑的愛使他失去理智不再想他必須做什麼,不再想有什麼危險;什麼都不想。他什麼也看不見因為不是他的頭腦在引導他,而是天主的感受在引導他。那麼,你是一個法學士,你知道法律五書,所以,你知道天主的工作、天主的目光、和天主的感受。在這三個人中,在哪個人身上你看到了天主的工作?司祭和肋未人走開了。這個天主沒有。
撒瑪黎雅人顯示了在他內有天主的永生。這比喻具有強有力的訊息。即一個人成為他的弟兄姐妹的近人,就是和天主一樣愛人。顯示出來在他內就有永生,法學士問耶穌說他要如何準備自己才能領受永生作他的產業。這信息非常有力,因為這是聖若望在他的第一封書信中告訴我們的:「可愛的諸位,我們應該彼此相愛,因為愛是出於天主;凡有愛的,都是生於天主也認識天主。那不愛的,也不認識天主,因為天主是愛。」
結果:耶穌舉了一個例子:一個人領受了永生,一個不信奉猶太人信奉的宗教的人就像法學士,他肯定很困惑;他沒想到這個,但耶穌告訴我們:「無論你在哪裡看到愛的標記,你就可以肯定那裡就有永生。」
祝大家主日好並過好新的一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