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年主受洗節
他願與我們一起從深淵中上升
聖經內提及的地方,常常具有神學意義。海洋、山嶺、沙漠、異民居住的加里肋亞、撒瑪黎雅、約旦河、加里肋亞湖都不只是地理概念。
路加沒有特別強調耶穌領受洗禮的地方,若望明確指出了:「這些事發生於約旦河對岸的伯達尼,若翰施洗的地方」(若1:28)。傳統上確認是在貝特巴拉,約旦河上的一個渡口,以色列人民曾經在若蘇厄的領導下,在這裡渡過約旦河,進入應許之地。
耶穌的行動明確地象徵這個過渡,從奴隸到自由,再走向真正許諾之地的新出谷。
貝特巴拉,還給我們另一個提示,稍微隱諱一些,但同樣非常有意義:地理學家肯定,這個地方是地球上最低的地方,位於海平面以下四百米。
耶穌把自己公開生活開始的地方選擇在約旦河,肯定不是偶然的。他來自高天之上為了解救人類,下降直到深淵底層。希望把每一個人救出,甚至包括那些失落最遠的人;還有因罪惡深重而跌落在深溝裏的人。任何人都想不到可以得救、可以重新站起來的那些人。但天主不會忘記,不會拋棄祂的任何兒女。
為了更好地理解這樣的信息,現在讓我們重複以下的話:
「天主的恩寵顯現了,那是全人類救恩的攜帶者。」
讀經一 (依42:1-4;6-7)
「請看我扶持的僕人,我心靈喜愛的所選者!我在他身上傾注了我的神,叫他給萬民傳布真道。他不呼喊,不喧嚷,在街市上也聽不到他的聲音。破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心,他不吹滅;他將忠實地傳布真道。他不沮喪,也不失望,直到他在世上奠定了真道,因為海島都期待著他的教誨。」
「『我,上主,因仁義召叫了你,我必提攜你,保護你,立你作人民的盟約,萬民的光明,為開啟盲人的眼目,從獄中領出被囚的人,從牢裡領出住在黑暗的人。』」
在依撒意亞先知書的第二部分,一位神秘人物進入場景,作者稱呼他是:「上主的僕人。」這位神秘人物的故事主要集中在四個段落——依42:1- 7;49:1-6;50:4-9;52:1-3,12。
這個人是誰呢?是具體的某一個人,還是以色列整個民族的象徵形象?聖經學家至今還沒有找到肯定答案,但這不是很重要。我們感興趣的是,初期教會直截了當就相信了這位神秘的「上主僕人」是耶穌(宗8:30-35)。這種認同是怎麼來的呢?
一切都開始於那個悲痛的星期五,公元三十年四月七號,那天耶穌被判刑。弟子們極度迷茫,他們不明白為什麼一個如此美善、正義的人,會以這樣悲慘的失敗告終?他們從聖經中尋找答案試圖解開謎團,他們找到了依撒意亞先知書,這個上主僕人的故事。這個僕人被不正義地審判,又被他要拯救的人們殺害。他們明白了,天主的拯救不是以勝利、成功、統治、對敵人的羞辱來實現;而是以自己的失敗,以付出自己的生命。先知關於這位僕人所說的一切,都完全應驗在了納匝肋的耶穌身上。今天的讀經是這位僕人故事的開始部分。
首先描寫的是僕人的蒙選受召(1)。
這話在我們聽來並不是完全正面的。這讓我們感覺到某個人的特權,其他人被排除。今天的我們不喜歡談「蒙選」的人民、「受揀選」的後裔,因為這讓我們回憶起那些瘋狂的「卓越種族」幻想為人類帶來的災難,尤其是在上一個世紀。
天主的揀選絲毫沒有排他主義、特權主義、分裂主義的含義。當天主選擇一個人或者一個民族時,只是要賦予他或他們一項使命,這使命常常是艱難的、沉重的、不被喜歡的,目的總是為了服務他人,幫助他人。
然而,根據我們人類通常的分類和標準,對於被上主選中的人,我們往往理解他們是賦予榮耀和特權。可是,今天讀經中介紹給我們的這個人物,從開始時,他的身份就不是「主」,而是「僕人」,被賦予擔負一個不容易的使命。那麼誰給他力量呢?
人有「肉體」,被脆弱包裹。當天主召叫一個人完成一件特殊使命的時候,也會同時給他完成這個任務的能力。對於被選的「僕人」,上主以自己的聖神支持他,這是不可阻擋的力量。
接著指出這位蒙選為僕人的被賦予的使命:他的命運是為各民族帶來權利(1),讓「正義」在全世界受弘揚,那是蘊含在天主的善意和救恩中的「天主的正義」。
在2-5節,描述這位僕人如何完成他的使命。行動方式出乎意外:不是靠強力,不是靠法律壓力,不是對敵對者的裁判;不是喊叫,不是像君王宣告自己的規劃或者吹噓他的偉大業績時那樣聲音宏大。對弱者他不會失去耐心,不會冷酷無情。他不審判任何人,對於犯錯誤的人不是消滅或者摧毀,而是以耐心和尊重,重建他們的尊嚴和信心。對他,從來沒有不能挽救的人,沒有不可收拾的情況。
在艱巨的任務前,他也有勇氣弱小的時候,但是他一直堅定而且有決心堅持到底,在面前任何困難都不會退縮。
讀經的最後一部分6-7節,用圖像向我們介紹僕人使命的發展。他將是萬國的光明,讓盲人復明,解放囚徒,給自由在黑暗中行走的奴隸。
「上主僕人之歌」是一位匿名先知的作品,然後被安插在依撒意亞先知書中,大約在耶穌誕生前五百年。我們不知道先知具體用這位僕人指誰,我們可以肯定的是,耶穌完全實現了書中所有的記載:他是上主忠誠的僕人。這篇讀經中所有的部分都出現在福音書中,完全適用在耶穌身上(瑪3:17;12:18-21;17:5)。
讀經二 (宗10:34-38)
「伯多祿遂開口說:『我真正明白了:天主是不看情面的,凡在各民族中,敬畏他而又履行正義的人,都是他所中悅的』」。
「他借耶穌基督──他原是萬民的主──宣講了和平的喜訊,把這真道先傳給以色列子民。你們都知道:在若翰宣講洗禮以後,從加里肋亞開始,在全猶太所發生的事:天主怎樣以聖神和德能傅了納匝肋的耶穌,使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因為天主同他在一起。」
讀經選自伯多祿在凱撒勒雅的科爾乃略家裡的一段講話。
在初期教會有一個問題討論非常激烈,甚至對教會造成分裂。這個問題就是:能不能給異教徒賦予洗禮?伯多祿在起初有些吝嗇,或者說是偏見,像所有的以色列人根深蒂固的觀念一樣,認為外邦人都是不潔淨的。
有一天,在約培,他正在祈禱的時候,天主啟示給他,天主的所有造物沒有一種是不潔淨的,或者是粗俗的。在上主面前一切都是潔淨的,珍貴的。萬物都被召叫獲得救恩,因為上主是一切的主(羅10:12)。
天主不偏待人,這句話在新約中多次提到。例如:羅2:11;迦2:6;伯前1:17,為了警告我們不要把人的偏見和歧視思想投射在天主身上。天主對所有的人都是公平的,不論是屬於什麼宗教或文化。
伯多祿的講話接下來對耶穌的生活做了一個簡述(37-38)。 「他巡行各處,施恩行善,治好一切受魔鬼壓制的人。」他用這句話概括耶穌的使命。耶穌投身於對抗各種形式的惡的,反對一切阻擋人生命發展的力量。
任務非常艱鉅,非常辛苦,但是耶穌可以完成它。因為他充滿天主的聖神,天主與他在一起。
救恩開始展現的地點和時間都提到了:一切都開始於加里肋亞,若翰開始沿著約旦河施行洗禮的時候。
伯多祿再一次確定耶穌公開生活的時期,這是基督徒信仰的依據:「自從若翰施行洗禮,直到他從我們中間升天的那一天」(宗1:22)。
福音 (谷1:7-11)
「他宣告說:『那比我更有力量的,要在我以後來,我連俯身解他的鞋帶也不配。我以水洗你們,他卻要以聖神洗你們。』」
「在那些日子裡,耶穌由加里肋亞納匝肋來,在約旦河裡受了若翰的洗。他剛從水裏上來,就看見天裂開了;聖神有如鴿子降在他上面;又有聲音從天上說:『你是我的愛子,我因你而喜悅。』」
這一段的前幾節(7-8),我們在將臨期第二主日已經讀過,就概括介紹若翰洗禮與耶穌洗禮之間的不同。很顯然,他們二人施行的禮儀,其意義完全不一樣。若翰洗禮是外在的清潔,表示願意離開違背天主法律的生活,決心再不背叛天主。耶穌的洗禮是聖神的洗禮,不是外在的清潔,而是天主自己對人心靈的浸透,祂是豐沃和生命的活泉,把頑固的老舊心靈轉化為鮮活的,給人能力回應天主愛的邀請。若翰洗禮標誌著訂婚期的結束,耶穌的洗禮開始婚禮的喜慶。
在陳述了兩種洗禮之間的不同之後,馬爾谷與瑪竇和路加不一樣,他沒有提到任何關於耶穌童年的事情,而是把他的主人翁的出場安排在一個隆重的形式下,引用了先知們宣告預言時,常用的一句話宣告他的來臨:「在那些天……」(岳3:2),然後指出主人翁來自什麼地方:加里肋亞的納匝肋(9)。
馬爾谷沒有指出耶穌的年齡、家庭背景;他感興趣的是如何、何時、從哪裡開始向世界彰顯天主的福音:一切都開始於約旦河,在耶里哥草原上靜靜流淌的河流,東方沙漠和許諾之地的分界,從這裡若蘇厄領導出離埃及的以色列人民進入福地。在這裡所有的猶太人都聚集來領受洗禮(谷1:5-6),有一天,在眾罪人中,耶穌也來了。他從加里肋亞趕來,那個地區的以色列人被耶路撒冷的宗教貴族看也作是半異教徒。他和罪人們一起浸入水中,分擔他們的有罪狀態,站在他們的旁邊陪伴他們從奴隸走向自由。
在這個場景中,我們已經可以領悟到基督徒的天主與其他神祇的不同。這位天主不是停留在遙不可及的天邊,冷漠地提供指示,操控祈求祂的人,懲罰違反祂的人;而天主是親自成為我們中的一員,與人類團結合一;當然不是在罪過中,而是在人類罪惡的環境中,我們知道即使沒有罪的人也被世界罪惡的環境壓裹著。
我們都被惡玷污,在祈禱中我們常常不是乞求天主幫助我們躲避邪惡,而是乞求天主以某種奇蹟的方式干預,讓我們逃開邪惡所造成的後果:疾病、飢荒、貧困、焦慮、家庭不和睦、戰爭等等。
天主不給我們治標不治本的方法,祂派遣自己的獨生子來到人間,從根本上摧毀罪惡,開闢一個新世界,沒有罪惡,在那裏天主一切美好的承諾都將實現:「願我們倉廩裡的各種食糧常滿,願我們牧場上的羊群,繁殖億萬!」(詠144:13);「田地裡所出產的五穀百果必將豐盈,山嶺上的收成也要富饒有如黎巴嫩,城市的人必要昌盛有如地上的草蔓」(詠72:16);「貧困的人必將食而飽飫,尋求上主的人必讚頌主;願他們的心靈生存永久!」(詠22:27 );「善人將繼承樂土,必將樂享平安幸福」(詠37:11)。不是抽象的意識形態,而都是具體的現實,如果我們信靠基督,聽從他,現在就可以實現。
每一個福音書作者都很重視耶穌受洗,因為是他公開生活的標誌。但是洗禮本身並不是重心,而是來自天上的啟示。對觀福音用三個很容易理解的圖像向讀者介紹這個事件:天開了,鴿子,天上來的聲音(10-11)。
在瑪竇和路加福音中,似乎當時所有的人都看到天開了,看到聖神像鴿子一樣降下,都聽到了天上來的聲音。在馬爾谷福音中,相反,耶穌是唯一看到這些現象,聽到啟示的人:「他從水裏出來時,他看到……」(10)。那個時刻也是他被召叫的時刻,聖父在那個時候向他啟示了他的使命,並且為此而召叫他。
首先看到的是天開了。
對於熟悉聖經的人,圖像很快就清晰了。福音書作者在引用依撒意亞先知一段著名的經文。
在基督前的最後幾個世紀,以色列人們懷疑天關閉了。因為以色列人的罪惡和不忠,天主非常憤怒,所以拋棄了這個世界,停止派遣先知,不再與人類進行任何對話。虔誠的以色列人求問:天主的沉默何時結束啊,還要讓我們焦慮多久啊?難道天主再也不回來與我們說話了嗎?再也不像古代那樣給我們展示祂祥和的聖容了嗎?他們這樣祈求天主:「上主啊!你是我們的父親;我們只是泥土,你是的我們的陶工,我們都是你手中的作品。上主啊!不要嚴加忿怒,不要時常記念我們的罪惡;求你垂顧!我們都是你的子民。……我們儼然成了一個從未受你治理,從未屬你名下的民族。啊!望你衝破諸天降下,諸山在你面前震盪」(依64:7-8;63:19)。
在耶穌接受洗禮的時候,天開了。天人關係彌合了,永遠和好了。隔閡消除了,對天降懲罰的恐怖消除了。已經很明顯,那些關於天主憤怒、報復、暴力的恐怖圖像是多麼荒謬。我們再不用焦慮如何平復天主的憤怒,因為天主從來不拒絕任何人,不審判我們,而是永遠和我們站在一起。
第二個圖像是看到聖神像鴿子一樣降到耶穌身上。
當天主給一個人委派一份重要使命的時候,同時也會給這個人完成使命的力量。對於君王、先知和民長,天主都曾經賦予他們聖神。在派遣自己忠誠的使者的時候,天主宣告:「請看我扶持的僕人,我心靈喜愛的所選者!我在他身上傾注了我的神,叫他給萬民傳布真道。……破傷的蘆葦,他不折斷;將熄的燈心,他不吹滅」(依42:1-4)。被派遣的人也會意識到神聖的力量進入自己體內,高呼:「吾主上主的神臨到我身上,因為上主給我傅了油,派遣我向貧苦的人傳報喜信,治療破碎了的心靈,向俘虜宣告自由,釋放獄中的囚徒」(依61:1)。
耶穌在自己公開生活開始的時候,也被聖神的力量所充滿。
為了幫助我們接受這個事件中的神學信息,馬爾谷給了我們鴿子的圖像。
聖經中很多地方都與鴿子有關。第一個應該是創造世界的時候,「天主的神飛翔在眾水之上」(創1:2),好像鴿子孵在自己的巢上。
原始的大洋,是混沌和晦澀的象徵,那時被神聖的風所控制,在大地上生命開始萌芽。天主的神停留在耶穌身上,藉著他來到世界上,為新創造揭幕。
第二個時刻是大洪水的時候,鴿子被諾厄派出去查看水情,晚上銜著橄欖枝回到船上(創8:8-12)。那是在各種罪惡都被摧毀後,天地重建和平的象徵。
數世紀以來,自從天關閉了,天主的神好像再也不停留到任何人身上了,好像洪水中的鴿子,從天主那裡飛出來,越過天空,又飛回天主那裡去。現在降落在耶穌身上,在他內鑄成永久的居所,賦予他堅強的力量,幫助他完成救恩的大業。鴿子還象徵溫柔和愛。被聖神所感動,耶穌總是以鴿子般的溫柔和愛靠近罪人。
最後聽到天上傳來一個聲音。表達的意義很明顯,如拉比們的解釋,這是來自天主的肯定。今天我們聽到的讀經,目的是以天主的名義公開耶穌的身份。
逾越節後,寫福音書的馬爾谷需要回答門徒們的疑問。他們的師父被釘死在十字架上,以色列人被對純潔信仰的捍衛者,好像對一個褻瀆神者那樣判處死刑。人們都認為他失敗了,是一個被天主拋棄的兒子。那讓人不安的問題是:難道天主同意這個審判嗎?
對自己團體的基督徒,馬爾谷用了一句話,回應舊約中的三處經文來表達天主的見證。
你是我的兒子(詠2:7),這是引用聖詠。達味王在耶路撒冷登基的日子,如同一次新生,那時天主宣告君王是自己的兒子,並且把權能和力量賦予他,讓他做自己在世界上的代理人。
對於耶穌,他登基被授權的地方是在約旦河。在那裡他被公開指出,是救世主,是永恆天主可見的人間容貌。希伯來書的作者邀請我們反省,「天主曾向哪一位天使說過:『你是我的兒子,我今日生了你﹖』或說過:『我要作他的父親,他要作我的兒子』」(希1:5)。在洗禮的那天,自永恆就生存於「聖父懷中」(若1:18)的兒子,「出生」成為默西亞。
在閃族文化中,兒子不只是指生理上的關係,也指相似。天主說耶穌是自己的兒子,就是在耶穌內能夠看到天主,在他的言語和行為中,尤其是他特殊的愛的作為:贈與自己的生命。誰希望認識天主,不需要做別的,只要面對耶穌,接受他,默想他,就可以了。
還有一點需要我們注意,在天主公開宣告這是祂的兒子的時候,耶穌是與罪人們在一起。這個耶穌是天主真正的唯一容貌,而不是人們想像的給予處罰的審判官,那是強加給耶穌的人的思想。
愛子,這涉及到亞巴郎的故事。他被天主邀請祭獻他的獨生子依撒格,他的愛子(創22:2,12,16)。賦予耶穌這個稱號,是天主告訴人,這個耶穌不是君王,或者先知,像其他人那樣;他是獨生子,被鍾愛的,像依撒格。
「所喜愛的」,這句話我們已經熟悉,它是第一篇讀經的第一句話(依42:1)。天主宣告說,耶穌是先知預告過的那位僕人,他就是被派遣在世界上「重建權利和正義」的那一位。為了實現這個使命,他把自己的生命貢獻了。
天上的聲音,顛覆人的判斷,否定以色列人對武力默西亞的期盼,他們沒有想到默西亞會是受屈辱的、失敗的,甚至被判刑的。天主兌現承諾的方式對所有的人,包括若翰,都是驚奇的。